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
行解读,课堂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走进“大师”
(一)走进作者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
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
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
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
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
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
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
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
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
《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
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二)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
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
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1.正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
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二)师生对话——重点突破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
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设计意图:2、3两题出自高考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
较低。)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明确:“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设计意图:体味文章修辞的妙处)
5.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明确: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6.“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四段中提到的离乡的人回故乡有几种情况,结合
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谈谈各自的作用。
明确:失败而归;归隐田园;衣锦还乡。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
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
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
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难点之一就是诗文大量引用对文本理解带来的难度,此问便与学生理解引
用的不同目的)
7.第五节段似乎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
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
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
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8.作者在第5段中连续引了四处诗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
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作者在此处所引诗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描写战士保家为国的诗句,这里有
家与国的取舍。战士们为了国家兴亡,纷纷离开故土,奔赴战场,不把敌人赶出去就决不还
家。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怀已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而是上升到了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多此一问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9.作者为什么在谈到林则徐的诗时说“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
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苟利”两句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甘愿奉献生命,哪能因个人祸福就逃避或
迎受它呢? 这句话从因销烟而获罪壮志未酬的林则徐口中道出,表现的是他不计个人得失
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该
诗的名句)
10.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
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
作。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作者写到最后,
着重赞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之情,确实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了。如果只停留在思乡
上面,只是思,没有报,那种思乡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11.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
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明确: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本题为高考题,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教师的引导比较重要。)

四、初试牛刀
1.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魂牵梦萦.( yíng ) 忐忑..( tǎn )( tè )不安 田塍.( chéng )

悠邈.( miǎo ) 三匝.( zā ) 蕞.( zuì )尔
铩.( shā )羽而归 欷歔..( xī )( xū ) 方兴未艾.( ài )
桑梓.( zǐ ) 搭讪.( shàn ) 发轫.( rèn )
翰苑.( yuàn ) 缔.( dì )造 翘.( qiáo )首 杀戮.( lù )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或成语
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铩羽而归
形容小(多指地区):蕞尔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功败垂成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良辰美景
心神不定:忐忑
形容经受艰辛苦难: 含辛茹苦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兴未艾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发轫
3.请写出与课文中引文相匹配的作者。
(1)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李白 )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
(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
(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