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情结——徐中玉《大学语文》

乡土情结——徐中玉《大学语文》


返回
作者介绍
柯灵谈“读书要博但须选择” 77岁高龄头发已经全白的柯灵说:“我没上过中 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从小喜欢读书,真是拉到 篮里就是菜,什么书都看,但喜欢读《西游记》一类 的通俗小说。我小学毕业后就当小学教师,边工作边 读书,效果比在学校里读书好得多。为了教书,我只 得去啃《古文观止》等古文,就这样我打下了古典文 学基础。现在我写文章常用对仗、排比句,也受了古 典文学的影响。”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作者逸事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乡土情结》—— 一篇充满着感情, 蕴含着理性的散文,它声情并茂,立意高 远,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 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 民族情结,诠释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 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 摇。(黄清华《乡土之思:一个古老而沉 重的话题》)
文章开头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者以王维的 《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 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诗人写的思乡 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接着,作 者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不管是离家创业,还是因灾 难与战争,人们在远离故乡的时候,乡土情结表现得更为 强烈。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作者从历 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 最后归结到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作者把对 乡土的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 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 内涵。最后,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 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完成了 主题的升华,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返回
作者简介
柯灵 (1909—2000) ,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 生于广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电影剧作家。1930年任上 海《时事周报》编辑。 1933 年起,先后任《晨报》记者兼 《社会服务》版编辑,主办《大美晚报》周刊《文化街》, 主编《明星》半月刊。1937年任《救亡日报》编委和《民族 呼声》周刊主编。《文汇报》创刊后,主编副刊《世纪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抗战胜利后,任 《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建国后任上海《文汇报》社副 社长、副总编辑,后又担任过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 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 处书记、上海电影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的主要作品有 电影文学剧本《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 《秋瑾传》,散文集《香雪海》、《长相思》、《煮字生 涯》、《柯灵散文选》、《柯灵杂文选》等。
柯灵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 的时代内涵。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 本的意蕴美,解文本大量引用 的诗文的意图。

返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 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 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 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 感情。、口于一炉。提倡雕琢而 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如写自 己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 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的结构线索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用这一 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二、 本文第六自然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本文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 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 家”,由“离家”到“归家”,作者将乡土之情升华 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样写与表现主题有什么关系? 到了爱国主义之情。在文章中,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 三、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与排比句,并说明其作用。 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割 舍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作者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讲述了人对故乡、 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 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 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返回
背景简介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 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每 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 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 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 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 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 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 文。
返回
内容述评
返回
主要作品
《武则天》 《乱世风光》 《海誓》 《腐蚀》 《夜店》 《春城花落》 《为了和平》 《不夜城》 《春满人间》 《秋瑾传》
返回
作者逸事
柯灵的“空城计”
蛰居上海的柯灵先生于三十年代初起步入文坛,作品涉及戏剧、电影、 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个领域,并且还是位资深的编辑家,曾经主 编过十多种报刊杂志,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近些年来,他一直在集中精 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写这 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柯灵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一个甲子年,耳濡目染了上海社会历史的发展 与变迁,他热爱这座城市,并把她当做第二故乡,他是最有资格写上海的 人;同时柯灵先生又是有能力写好这部作品的人。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 者,使柯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 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忧虑。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商量再三,决定采取 强硬措施。于是乎,大门上贴出了“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的 告示。二老满以为这下可以抵挡一阵子,可谁曾想,门铃照响不误,远道 而来的不速之客大有人在,风尘仆仆地恳然求见,怎么好意思将来客拒之 门外呢。一次,二次……这道防线很快就被攻破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