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
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
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
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
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
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
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
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
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
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第1页的改革方案用在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上。
又由于地方政府已然习惯于依赖上级政府的行政权力来行使权力,因此在机构的设置上也是找不到属于其地方政府应设机构的独特方案。
再次,对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不清【1】。
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职能界定不清致使管人与管事相脱节,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政府布置的事有利益的争相插手,无好处的竞相推诿,甚至以增设机构来使利益争夺合理化、合法化。
还有就是行政编制控制不紧,推行公务员制度以后,进口容易,出口难,这样就为机构的不断扩编制造了借口。
最后,改革工作者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视不够。
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各级地方政府被动地为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忙碌,而对机构改革这项至少不能很快导致经济指标增长的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
因而对机构改革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一个地方政府在改革的征程中都是困难重重,遇到以上困难的地方政府着实不在少数。
不管是财政不足也好,机构设置困难也罢,但地方政府需要的探求的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哲学的辩证主义告诉我们,从诸多次数的改革中我们不难找到真正的改革之路。
地方政府改革不仅要寻求改革的共性——实行大部制和省管县,还要探索自己的个性——因地制宜。
一、共性——实行大部制我国地方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机构改革就是要清除这些弊端,使政府走向精干、廉洁、务实、高效。
以往的政府改革在人员精简方面总是出现反弹现象,那是因为在精简人员的同时没有规范好部门的职能以至于人员活动范围不确定,以至人员流动较大,顾此失彼,从而导致人员再次增多。
实行大部制,即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这样的话就能避免职能的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精简人员做到在其位谋其政第2页地方政府机构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央或省级政府那么多,但依然是机构繁杂、人浮于事。
过多的政府职员不仅会造成政府管理上的混乱并滋生懒惰思想,更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成本。
以往的政府老是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是因为行政机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行政人员有很大的权力,行政机关自己就可以确定,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约束,没有外部的约束力量。
地方政府亦是如此,所以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的“健身”。
在实行大部制后很多职能相近的机构被合并,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大部门里出现了很多有着相同工作的人,这势必会造成人员的拥挤。
若某些同一职位上的职员为了能赢得上司的赞赏或是保住自己的饭碗,那么混乱和腐败便会悄然而至。
所以只有重组人员及其职位,才能打造一个精品团队达到健身的效果,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2、各机构、人员的职能、职务必须规范化在大部制的背景下,机构将会重组,重组后的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也将会被重组。
重组后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职能和职务都必须规范化操作。
机构既然重组了,那么其职能交叉的几率会变得很小,但是同一大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的职务还是会偶尔出现工作交叉的情况。
久之会造成混乱不说,又会出现人手不够,随即“精简—膨胀”的现象又会发生。
所以,工作人员都必须做到术业有专攻,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从以往的改革来看,1988年的政府改革就已经提出来要转变政府的职能,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却依然守着其原本的职责在做事,一层不变。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也已经是一日千里,所以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不再只是实行行政手段,因循守旧的管理着地方。
所以政府的职能转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并急待解决的问题,转变职能就得重新理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地方人民的关系。
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任务。
地方政府的职能应该要随着地方的发展及发展需求相应的转变,重心转向为地方的市场运第3页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履行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责【3】。
首先,作为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该极力控制好地方经济,稳住地方市场,引导经济平稳,谨防个别企业垄断地方市场,并且为地方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改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状况。
其次,作为地方的制度的供给者,要为地方的市场经济提供政策、制度、法规及政府效率在内的软环境。
最后,作为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为该地方的市场发育、运行创设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营造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硬环境。
因此,地方要发展就要要求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要转变,社会职能要加强,服务职能要强化。
二、共性——省直接管县【4】按传统的级别管理制度是市管县,这已经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
熟知历史的都知道自古以来,从中央拨到地方救济或是赈灾用的钱,中央拨多少地方得多少的例子是屈指可数,而经过层层调运到了地方赈款是所剩无几。
而这只是市管县的一个通病之一罢了,即使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形式也是毫无起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制度已经到了无法维持进步的地步。
首先,社会的发展、人文的变更等是地方发展的最大动力。
如今的县域经济和县级治理能力问题变得突出,原有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其次,实行省管县,地方的所有情况省政府会在第一时间知道,然后就直接报告给中央,缩短了信息传播途径。
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还使事情得到尽快的解决,无形中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再次,原来的管理流程是由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如此长的流程中央的指示到达地方政府时信息已经经过层层过滤、筛选,原始信息的内容可能早已经面目全非。
错误的信息、错误的指示使得地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回应。
最后,如果地方政府直接归省政府管,就可以减少财政拨款被层层截留的可能。
可以有效地防止官僚和腐败,也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个性——做到因地制宜前面提到不同的地方政府在改革中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因为地域、文化等方第4页面的差异性。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当然不能完全按照中央政府的模式照搬回来,也不能完全仿照其他地方政府的改革来做。
改革不是因为改革而改革,是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一方百姓。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除了要找到所有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个性,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地方特点,如从其奇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亦或是人民素质等方面来慎重考虑,设置一些转对于地方的特点和特色的机构以服务地方。
1、地方的发展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省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自然现状就大不相同,发展程度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山东风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几个省或市,这些地方政府的改革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发展和人口流动较大等因素。
例如,北京市政府新一轮的改革成绩中有一项:首次设立农民工工作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农民工的数量增多,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农民工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设立农民工工作处,一则可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专心、放心的投入工作。
二则有序的管理就不会造成北京市的混乱。
北京市政府机构的此次改革解决了农民工的一大问题,可以说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和成功之处。
2、地方的人文、历史条件说到人文、历史条件,我国是现在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全国各地皆可以找到痕迹。
祖先留下来的伟大作品数不胜数,孕育出伟大历史名人更是举不胜举,祖先留下来的一切精华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这些宝贝时刻鞭策着我们要向我们伟大的祖先一样奋勇前进、不断创新和进取。
理所当然,历史文物和文化的保护重责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应该勇敢承担。
这些物质或精神上的财富就是一个地方接触外来文化、接待外来游客的方便之门。
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这个过程,地方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因为这需要地方第5页政府穿针引线,健全旅游措施和稳定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在当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好事或是坏事发生,这对地方政府是个极大的考验,在机构的改革中去伪存真,哪些该留、哪些该撤、哪些该增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3、地方的自然风光天然环境、自然险滩,在我国西南部的几个省是最好的写照。
如:湖北的神农架、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泰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等。
说这些当然与旅游是分不开的。
游览大地神刀阔斧的自然美景和参观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可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危险系数远远高于后者。
关于旅游者在某某险境遇险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了,虽然大多数情况责任在于旅游开发商,但是更重要、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上是否已然完善。
一个事故层出不穷的旅游景点是得不到游客的信任的。
久之,地方的经济也会随着这些风浪逝去。
这些现象不知是否已经引起地方政府足够的重视?拥有绝世的地理环境,如果把握不好,这片奇异的海水亦会覆掉她所载的舟。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的经济冲击中的问题也是可小觑的。
说到底就是需要地方政府做好一个宏观调控者,为地方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毫不夸张的说,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效果就是地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