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杨春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
随着“三定”规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实施,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他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严控编制。
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行政改革,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前提下,必须用新的理念来指导。
因此将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理念引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大潮中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一直是我国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有三大环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省管县改革。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要“健身”。
1.公共治理的理念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公共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强调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物,是建立在合理合法性、公共利益和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合作。
1.1注重公民的意见和治理结果。
改革应当坚持“让利于民”。
政府机构改革要一切有利于放权,一切有利于惠民。
改机构、减人员,必须与转变作风结合,提升行政效能,服务人民群众。
要精简办事程序,缩减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便老百姓办事。
同时政府要倾听民众呼声,注重对社会公众需求的了解和回应,努力打造回应性政府和责任性政府。
1.2多元参与
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做法,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
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是控制而不是协调。
政府要充分定位自己在机构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重视社会组织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1.3弹性化管理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区域环境的巨大差异、社会需求的多式多样,导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版,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人口、经济、社会形态进行政府角色定位、职能转变和机构设置,建立以顾客为导向、快速反应的弹性化政府机构模式。
2.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改革方向
第一,因地制宜,差异性的设置地方政府机构。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势将必行,这次大部制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切实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
但大部制改革不能“一刀切”,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西部、中部人口分布乃至历史、文化差异较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更要全面考虑,因地制宜设置政府机构。
第二,合理配置政府层级。
“政府只有从具体的人、事、物中真正解脱出来,才能当好裁判员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说。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上行下效”、“职能一致”的情况,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削权、放权。
“政府权力的下放,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进一步深化,它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突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是扁平化组织结构,即横向增加政府机构的管理幅度,纵向减少管理层次,这有利于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的构建和多中心治理地开展,更好地推进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
第三,合理配置政府权责搭配,推进大部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指出构建责任政府、回应政府,这就要求政府机构职责权限清晰,对公众需求能马上由对应部门作出回应,确保人民群众满意。
职责清晰是构建回应性政府的前提基础,只有政府各部门间职责界定清晰才能避免部门间的“踢皮球”现象,才能做到快速有效回应。
而推进大步制改革,不是权力之威严的简单陈列和展示,而是公民权利间互相尊重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管住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原本归与社会的权力还给社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的功能。
比如广东简化工商企业注册手续,清理审批制度等。
大部制就是把性质相近或有直接关联的公共事务纳入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内,既在机
构设置本身就先做到了“职责清晰”,又有利于责任政府的构建。
通过大部制改革,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政府再造。
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构建回应性、责任性、服务性与弹性化政府,这也正符合公共治理理念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这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要权变性应对,一是要在横向部门设计上下功夫,明晰统一层级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避免部门结构的交叉与重叠;二是要在纵向层级结构上作区分,具体做到合理规划政府的层级、明确界定行政职能所属的行政层级、差异性对待政府间的部门机构等。
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优化政府机构,坚定不移地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徐鲁杭.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文化与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2]刘新生、王彦智、王宏波.基层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10(12)
[3]李佐军、朱敏.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4]刘华.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
[5]聂平平.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n].光明日报.2004-08-18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