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法目的对法律解释的指引作用
——以《民通意见》第25条为例
一、背景:
1、案情介绍:
曹甲申请宣告曹乙死亡案(江苏省新沂市人民法院,2006年)。
申请人曹甲和被申请人乙系父女关系。
1991年曹乙与张某结婚,之后生育一女,1994年双方补办结婚等级手续。
后夫妻感情不和,曹乙与1996年1月离家出走,经多方查找未有任何线索。
2005年4月12日,申请人曹甲向法院申请要求宣告曹乙死亡。
法院受理后征求了配偶张某的意见,张某表示既不愿意申请宣告曹乙死亡,也不反对曹甲申请宣告曹乙死亡。
之后,法院于2005年5月23日发出寻找曹乙的公告,公告期间为一年。
期间届满后,曹乙仍下落不明。
法院认为,作为有权申请宣告曹乙死亡的第一顺序利害关系人,张某明确表示既不愿意申请宣告曹乙死亡,也不反对曹甲申请宣告曹乙死亡,且曹乙下落不明已满4年,其父曹甲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67条、第168条和《民法通则》第23条之规定,判决宣告被申请人曹乙死亡。
2、矛盾焦点:
此案矛盾在于: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25条规定:“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
”该条
规定尽管列出了申请人的顺序,但没有明确这一顺序的限制作用,即没有明确回答“如果第一顺位的利害关系人不申请宣告死亡,后一顺位的申请人是否可以提出申请”的问题。
3、各方争议:
目前学界存在的不同观点都采取了从立法目的的角度来解释,都承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不是保护被申请死亡宣告人的利益。
肯定方认为,只有先顺位的利害关系人才有申请的权利;否定方认为,如果先顺位的利害关系人放弃该权利,后位的利害关系人则可以申请。
因此,探究合适的立法目的,是解决该争议的有效途径。
二、概念释义:
1、立法目的:
立法是人们的一项有自觉目的的活动,立法目的始终贯穿在立法过程中,这一过程就在于使主观形态的立法目的体现为客观形态中的法律文字。
没有立法目的的立法活动是无指向、无意义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的。
立法目的是立法者进行具体立法活动的依据,是评判立法质量的标准,同时也为解读法律文字提供了指南。
立法目的不是由立法制定者主观臆造,而是直接渊源于人的法律需要。
2、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源自于西方主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
解释学认为,研究历史和社会与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不同,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方
法应该把各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文本”作为社会存在、历史经验、社会生活方式的表达。
我国法律对法律解释有明文规定。
法律解释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
法律解释具有价值取向性、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文义的范围性、解释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三、确定立法目的的因素:
立法目的可以分为主观立法目的和客观立法目的。
前者要求对立法者的目的或意图进行证成,可以通过从立法者的意志和相关立法资料探寻;后者要求达到“理性的目的”或“在客观有效的法秩序框架中的指示”,可以通过从理性目的、客观目的和法伦理原则探寻。
1、主观立法目的
立法者的意志。
立法者只能表述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
而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者的意志常常代表了立法者的意志。
其中,国家政策为统治者意志的典型代表。
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国家政策的落实,常常需要修改法律。
譬如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公布之后,需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但政策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它往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容易发生变化。
此案中关于宣告死亡申请人的顺序限制与国家政策并无太大联系,因此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
2、客观立法目的
(1)理性目的,亦可称为道德、公序良俗。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容忍的临界线,因此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的规范作用。
《民通意见》第25条的立法初衷是考虑到配偶的陪伴占了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最亲密的人,因而配偶的感情放在了首位。
但并不能否定父母子女的感情,只是相对于配偶来说稍逊一筹,因此不能剥夺父母子女的权利。
所以,从道德上来讲,此案应该采用否定方的观点。
(2)法伦理原则。
法的平等性原则要求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的公平正义原则要求法律适用的结果必须符合社会的普遍要求。
此案中,肯定方与否定方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前者更注重保护配偶的婚姻权利,后者更注重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根据曹乙配偶张某的意见,他表示既不愿意申请宣告曹乙死亡,也不反对曹甲申请宣告曹乙死亡,实质上可以视为对其权利的放弃。
因此,为了保护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法院采用否定方的观点是合理的。
(3)客观目的,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它不能创造和改变社会,但可以影响社会发展,如果法律所反映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一致时,法律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为了减小法律的制约和阻碍作用,法律解释应当向着符合社会物质现状的方向解释。
此案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中人身关系先于财产关系。
肯定方和否定方的观点各有千秋,且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从客观目的的角度分析,很
难作出判断。
四、结论:
综上分析,本人所持观点如下:原则上,采取否定方的观点,因为无论从主观立法目的还是客观立法目的的角度看,法律更偏向于“在保证先顺位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的解释。
这要求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中,需要首先考虑先顺位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如果其放弃权利,则进而考虑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