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在学校里,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声:现在的学生真难教!体罚不行,变相体罚也不行。
真难。
任凭你怎么说,就是屡教不改。
说浅了不管用,说深了又会被说成是“心罚”。
在发出这样的报怨时,教师应该思考一下,批评的方法是否得当,尤其在面对独生子女的今天,批评更要讲究艺术。
首先,教育目的要明确。
所谓批评,就是教育者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
这种手段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批评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出气筒,一番数落训斥之后,继而让其写检查、反省,甚至不许回家吃饭等等,很可能导致口服心不服,造成师生感情上的对立,甚者还可能造成意外后果。
这种教育应是对学生心灵的雕琢,要建立在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上,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这时,教师不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既是严师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从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
其次,批评要注意方法。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经常的事。
但当众不留情面的数落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劝说,往往收效甚微。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报告中谈到,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只受三种惩罚:唱一只歌;作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
唱歌,陶其情;做好事,可以促其行;写“说明书”可以练其功。
魏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的这些“处罚”方法,可谓独辟蹊径。
所以我们也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批评方法。
1、无声的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学生偶然犯了错误,过分严厉的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
而这时,一个眼神、一个拍肩膀的动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责备、谅解希望、信任都蕴含在教师无声的批评中,被批评的同学自然领会到教师批评的用意,从而自思其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对批评者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
一天上午,有两个同学课间打架,问其原因时,他们各自强调自己的理由,丝毫没有知错认错的迹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发怒,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六尺”的故事。
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去思考。
下午,两个同学一起找到了教师,他们都认为是自己的错,两个人和好如初。
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学生接受了批评,且心悦诚服。
3、赞扬式批评。
一位教师在强调学生应注意卫生时,让一个个人卫生较差的同学站起来说:“如果都像这个学生这样不讲卫生”同学们禁不住哄笑起来。
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感到难堪,同时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可以采用赞扬式批评。
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也用赞扬的原则时,往往在赞扬之后来一个明显的转折。
学生认为老师前面的表扬是虚假情意,而真正的用意在后面。
如果我们不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你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极锻炼身体。
如果再注意个人卫生就更好了。
”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注意目的明确,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好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措辞及方式,恰如其分,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批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