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
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
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
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
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
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
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
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
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
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
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
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
“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
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
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
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
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
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
“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
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
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
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
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
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 而且,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
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
贡献。
(二)大众文化交流项目
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广大公众乐于参与的大
众文化交流活动,是展示一国文化、增进公众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中国的大众文化交流项目,尤其是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的运作成功地诠释了中国
文化外交的“草根战略”,成为增强与他国公众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诠释了奥运会的世界体育交流盛会、
文化交流盛会的意义,也为中国提供了一次集中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为中国提
供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发展、与世界融合的中国。
轰动世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 足迹遍及世界的五个福娃, 成为无数儿
童的最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传遍全球,得到了世人的认
同;赛场内外面带微笑、热情服务的170 万各类志愿者、几百万热情好客的北京
人,都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大使”。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接触国际社会
的一场文化交流盛会。这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中
国开展文化外交的舞台,中华5000 年灿烂文明和新中国60 年辉煌成就得以集中
展示,同时也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184 天的时间
里吸引了189 个国家和57 个国际组织参展,7300 多万人次参观者前来参观。正
如英国48 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所言,“从某种程度
上讲,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比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还要重大。奥运会仅持续3
到4 周,而上海世博会将持续好几个月,展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全世界
的人参观访问。他们不但能目睹现在中国的面貌, 还能通过世博会,想象到未
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世博外交受众的大众化、广泛性,文化交流的互动
性和零距离接触,使得世博外交以其零距离的沟通功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
一场心灵对话的盛宴。
(三)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项目
语言是增进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渠道。离开了语言,不仅
国家间、民族间的沟通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整个人类活动也将无法正常延续。
因此,把本国、本民族语言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尤其是在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能否使本国、本民族的语言“走向世
界”,是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语言传播以其基础性和先导性成为国家发
展的巨大催化剂和润滑剂,其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而持久的。从英联邦到法语区,
语言在连接相关国家、民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及当今世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汉语的推广已
经成为中国文化外交中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中国积极借鉴欧洲大国文
化外交的经验,在世界各地广建孔子学院(课堂),不断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2010 年底,中国已在世界96 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322
所,孔子课堂369 所,注册学员达36 万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18000 多班次,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0000 多场,参加人数达500 多万。[14]孔子学院建设和汉
语国际推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170 多所孔子学院已
经将汉语教学纳入本校的学分课程体系。目前,遍及五大洲的孔子学院(课堂)
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 塑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孔子学院”
项目的启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打造中国“文化大国”
的品牌、为中国在21 世纪和平崛起创造和谐国际人文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文化外交对中国外交发展的深远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加强文化外交,将会对中国外交发展有着深
远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文化外交是谋求民族理解,深化国际合作的桥梁
文化外交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在一些敏感
的问题上,文化外交通过本身的和平性、世界性的特点,更容易被各国接受,从
而先于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存在,更会为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作出重要的先锋作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国
艺术团出访美国,特别是1972 年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被国际舆论界誉为“超
级文化外交”,对解冻中美冷战关系起到了超乎寻常的作用,是国际关系史上的
杰出范例。文化外交通过文明成果的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使对推动不同文化的
理解、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外交也为国际矛盾的解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各国在注重本国文化的发展的同时,都看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消除各国矛
盾,深化国际合作,从而实现各国和谐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文化外交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威望的工具
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因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
形象的提高会为本国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为国家形象的
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化正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声誉除
了依靠本国的军事政治力量之外,不可忽视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交流使各国更容
易相互理解和认同,通过他国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形成文化吸引力,对于
提高本国的国际声望有着战略上的意义。开展文化外交,有利于各国充分理解甚
至认同,对本国国际良好形象的建立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文化外交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在内的全部
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外交,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不同国家在文化上得到提高国家的文化
软实力,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外交
对中国外交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过去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也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外交的发展会为中国的发
展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提高本国的科技、思想等软实力的基础上,也会为本国
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交流机会,使世界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