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

浅谈中国外交“暖实力”摘要:当今世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充灌于耳。

三种“实力”均有强化自身、弱化对手的冷战色彩。

“暖实力”则表现出更高的境界。

一个“暖”字强调以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的方式与别国打交道,以打动和温暖人心的态度和举措,加深相互的感情交流,消除隔阂和戒备,力争做到安心、知心、贴心,使相互往来成为一种愉悦和期待。

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美国假借重返亚洲之名,厉行决战亚洲之实,把军事重心由柏林移至关岛,拼凑美日韩澳“亚太版北约”,接着拉拢越南和菲律宾,将南海变成东海之后又一冲突热点,继而另搞一套“亚太经济合作协定”,妄图从经济上挖空中国墙角,左手政治军事战,右手经济金融战,重拳不断,狠招频出,紧锣密鼓,其战略用心之险恶,其战术组合之机巧,均堪称前所未有,继而导致国人对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面对的深切焦虑。

针对此时的内忧外困,“暖实力”应顺应时事,成为中国外交应对美国“巧实力”战略,以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新观念。

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中国外交暖实力一、硬实力与软实力1、硬实力的定义硬实力(hard power),又称“硬权力”,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是国际上长期用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

从构成要素方面看,硬实力主要是由一国的国土、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自然资源等物质要素组成,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从作用方式方面看,硬实力是“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者去做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典型方式就是军事大棒加经济胡萝卜。

”军事和经济只有被作为“大棒”和“胡萝卜”来使用,才能发挥出“惩罚的威胁”和“回报的承诺”的作用,此时才能被称为硬实力。

由于硬实力主要由物质要素组成,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硬实力是通过物质性要素来体现的实力,是显性的,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是决定国家秩序的核心力量。

硬实力主要以军事力量为支撑,通过战争、强制性外交等手段或以经济力量为支撑,通过制裁等手段呈现,这表现出硬实力的强制性。

在对硬实力应用的最终效果上,具有支配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命令和支配受力者,若是应用合法,具有正当性,那么可能对国家形象有着积极的提升作用。

但若是滥用硬实力,则会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国际上一些不当的经济制裁等强权主义行为会对国家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2.“软实力”的基本含义“软实力”(soft power),也称“软权力”,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在其《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明确提出。

黄牧仪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软实力是由多种社会意识集合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反作用力。

软实力侧重于从国民或民族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观等精神领域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性,使软实力具有意识性。

软实力的精神性使其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它的传播载体可以是国家、政府,也可以是跨国公司、民间社团甚至个人,这就使得软实力具备了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硬实力与软实力3.硬实力与软实力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软实力与硬实力在特点、作用方式和影响结果方面存在着对立性的差异,但它们作为同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因此,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3.1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对立性对立性也可称为差异性。

首先,在构成要素上,硬实力主要由物质性要素构成,从属于物质层面,是社会存在的范畴,客观的事物及其数量是硬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软实力主要由意识性要素构成,从属于精神层面,是社会精神的范畴,软实力与行为主体的精神状况相联系,这些不同点决定了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作用效果的不同。

硬实力的特点是“硬”,是可以量化的,有可用于计算的衡量指标,如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军队装备等;而软实力的特点则是“软”,它无法量化,无数据可测量,通常是外化为产品、标志或符号等形式,其目标主要是难以被看透的战略目的,通过诱惑或说服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竞争双方的心理、思想等,从而改变竞争的结果。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作用,竞争主体要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效用。

3.2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性虽然硬实力与软实力存在差异性,但二者作为同一竞争主体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又互为前提,可以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首先,硬实力为提升软实力创造了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一定硬实力的支持,无论是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形成国家意识形态还是增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国家凝聚力,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强,该国的软实力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就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推广美国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提供了强大动力,提升了美国的公信力。

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力量、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国家制度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其次,软实力也会对硬实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硬实力的产生是由它的创造主体自觉创造出来的,是通过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

而对软实力的运用不当,会使国家在国际外交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被孤立,难以赢得民心,从而削减硬实力。

3.3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非机械的、单向的,而是辩证的、双向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一方面,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一个国家硬实力发展到某种程度难免会遭遇瓶颈时期,这时,软实力可以对硬实力发挥保护或延伸的作用。

例如在上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通过媒体制造和传播了大量虚假信息,利用国际媒体的力量成功左右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使人们误认为北约国家对南联盟的战争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为其军事行动开路。

可见,软实力可以本国硬实力提供运用的环境,开拓硬实力的战略空间,削弱由于运用硬实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软实力也可以通过其本身的作用达到硬实力的效果。

例如,加拿大、荷兰等国把诸如经济援助和维和行动等有吸引力的外交事业,都归入本国利益的范畴,由此产生了广泛的、有益的政治影响,弥补了其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不足。

可见,主体的软实力间接转化成了自身的硬实力。

结语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外交事业,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建设,二者要同时进行,不可偏废,既要稳固国家的传统性硬实力的根本地位,也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信息、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因素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

另一方面要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合理应用。

合法地使用硬实力,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取得更多的优势,通过软实力树立国家公平正义的形象,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战略。

巧实力“巧实力”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的,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

究其实质,“巧实力”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硬实力与软实力,又没有对使用软硬两种实力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

任何决策者实际上都可以声称其对实力的运用是“巧实力”。

巧实力这一概念的弱点在于“巧”字具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与“软”“硬”之类的客观划分有区别。

每个人都可以将其所执行的政策称之为“巧实力”,而将对手的政策贬低为缺乏“巧实力”。

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

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力量的基地,也是要实现美国目标的“工具箱”。

它既强调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

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就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因为这能使美国的压倒一切的实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观达成一致。

“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势必引发大焦虑。

笔者以为,战略机遇关乎我国出路,它受制于战略格局,也受限于战略思维,思维短板也是战略短板。

美式“硬实力/软实力’夕思维,旨在打压竞争对手、巩固全球霸权,乃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违背我国反对单极霸权、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也有违我党打造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的内政战略。

故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暖实力/冷实力’夕新思维,走出战略思维受制于人之困局,自主营造并延续战略机遇期。

无论是美国战略思维,还是其全球称霸战略,都早已定型并延续百年,它符合美国自身利益,也符合西方联盟利益,绝不会因中国一己之愿而改变。

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揣摩或改变美国战略思维,而是在判明其是否违背我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变局适时调整自身战略思维与战略布局。

一、“巧实力’夕思维剑锋直指中国自古以来,政治斗争就是实力较量。

不同的是,在注重国土与财货的旧时代,政争偏重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在盛行金融战与舆论战的今天,政争则需兼顾金融实力和文化实力。

为此,作为美国当代战略思想家,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以新瓶装旧酒之道,提出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夕学说。

在奥巴马政府的大力宣扬之卜,尤其是在国务卿希拉里的卖力推销卜,此说如有神助、大行其道,乃至各国官员学者趋之若鹜。

哲人曰,思路决定出路。

此言虽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对世界格局的反映,绝非照镜子式的直观机械反映,而是主客体交融的主观能动反映。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无论是对战略格局的解析,还是对战略机遇的判断,都受制于战略思维是否科学适用。

某一战略思维合乎某一时期某些国家的战略需求,但未必契合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战略目标,更未必符合另一时期另一些国家的战略雄心。

以当代中国为例,其“和谐世界’夕理念与美式全球霸权野心背道而驰,若一味抄袭沿用美式思维,既会深陷美式战略思维之陷阱而不能自拔,更会深陷美国战略包围而难以突围。

很遗憾,国内学者大多两眼紧盯战略机遇,而很少有人去深入反省战略思维。

如此一来,即便各有实据、针锋相对,也难免陷于同一思维陷阱而毫不自知,导致“战略思维缺乏战略性”的悖论,既无法在实际战略上胜人一筹,也无望在战略思维上高人一等。

因此,问题的严肃性与严}赏h}在于,在判断“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已近终结’夕之前,必须先行判明“美式战略思维是否有利于中国后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