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统计职业化的研究

关于统计职业化的研究

关于统计职业化的研究
孙菁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统计环境发生了全新变化,为适应新的变化,必须实行统计职业化。

在我国实行统计职业化具有法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实行统计职业化要建立与统计职业化相匹配的统计管理体制,完善与统计职业化相配套的统计法律法规,制定与统计职业化相适应的统计工作规范,出台与统计职业化相符合的行政管理措施,构建与统计职业化相吻合的统计教育体系。

统计职业化是我国基层统计工作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夯实统计基础、规范统计行为、强化统计价值功能、提升统计工作质量、激活统计教育、促进统计就业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我国统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统计职业化管理创新必要性可行性主要措施
统计职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与社会分工理论,用市场化的思路建立职业化的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管理制度。

形成职业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实现统计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市场化。

统计标准化是指对统计工作的质量、技能、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

是统计职业化目标的具体化。

统计规范化是对统计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语言进行规范,为实现统计职业化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统计专业化是指统计职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资
格,为实现统计职业化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统计制度化是指对统计工作目标、职业道德与行为、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资格等以法律法规或文件方式作出规定,为实现统计职业化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统计市场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社会的统计需求为导向,由统计职业中介机构代替基层单位承担统计工作任务,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手段,实现统计资源充分合理配制,统计工作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为实现统计职业化目标提供机制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统计工作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止,我们在借鉴前苏联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__________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需要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统计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采用行政手段配备统计资源、设置统计机构、规范统计行为,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报送统计资料和分级管理的模式进行统计管理。

在这种统计管理体制下,全国的统计工作形成了机构健全、人员稳定、资料来源渠道畅通、工作运转有序的良好局面。

至20世纪80年代末,统计职业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各基层单位必须按统计工作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统计人员必须是经过统计正规教育的统计专业人员,行业统计机构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定期对基层单位进行统计工作质量检查。

这是统计工作朝着统计职业化方向迈进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
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模式及基层单位组织管理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结构已被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取而代之,而城市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格局不复存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被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所代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集权型组织管理体制被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松散型组织管理体制所取代。

由于统计环境的全新变化,给统计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基层统计工作举步艰难。

目前,除大型企业、部分中型企业和社会组织外,大多数基层单位撤消了统计机构、取消了统计岗位、解散了统计队伍,统计工作由身兼数职的非专业人员兼任。

据调查,企业统计工作有会计、出纳、厂长、营销等五花八门的人员兼任;乡镇统计员兼职的就更多,有办公室、财政所、民政室、经管站、计生办、企业办的人员兼任。

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统计职业正规教育,不熟悉统计业务,因而报送的统计数据往往是东拼西凑的结果,迟报、漏报、缺报、拒报现象经常发生。

基层统计工作的被动局面已成为制约我国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基层统计是我国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标准、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及统计的法律法规等都要靠基层单位去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源头要靠基层单位去搜集和提供。

没有基层统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就没有高质量的统计工作成果。

为适应新形势,国家统计局曾对统计方式、方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也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的执法力度,并采取了许多配套管理措施,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层统计工作的被动局面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其原因是:在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仍按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进行统计管理,继续沿用已瘫痪的原有统计网络与渠道、依靠一支不稳定的非专业统计队伍来开展统计工作,其结果当然不言而寓。

在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除政府统计以外的统计工作,主要由职业中介机构来承担,国家通过立法规范统计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人员资质及统计工作的质量标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统计信息服务产业,并将统计工作成果市场化、社会化。

这种依托市场建立的以民间统计职业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统计职业化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统计工作难开展的问题。

因此,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职业化建设,是我国统计事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统计工作是从事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分析,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职业。

社会经济市场化、社会分工细化、统计利益社会化、统计工作规范化、基层统计常态化、基层统计智囊化都需要统计职业化。

社会经济市场化,需要统计职业化经济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经济问题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即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

参考文献:
吴许元,吴彦,罗放华.试论统计职业化与统计代理制[J].统计研究,2009(6):112.
罗放华.统计代理制的理性探索[J].统计研究,2007(5):93-96.283经济论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