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科技文献检索课综合实习报告学生姓名马启鹏学号 ********** 学院系(所)政法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本人承担课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综述实习日期 2015年10月总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毛主席曾说过,中国革命的问题在于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以来最庞大的人群,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最基层的创造者,也是国民经济的创造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他们是历史潮流中的主角,他们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本文将综述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农民问题关于本篇文献综述的写作依据:1.国家性质:我国宪法中对于国家性质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与农民是天然的同盟军,所以从国家的性质来看,农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难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城市化发展虽然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总体上看,农业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
2.国家创造者,党的依靠: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从领导农民运动,到进行革命战争,我们党所依靠的是农民,也只能是农民,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主要参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进行革命战争的主要依靠,所以党来自于农民,党所建立的政府也来自于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也就没有现在的国家和政府。
3.历史经验:从历朝历代的经验来看,任何政府对农民问题的不重视,不体察民情,任由统治阶级剥削农民,等到农民的问题越积越多,集小成大,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一触即发,爆发农民战争,改朝换代。
4.社会的主体:中国的社会主体是农民,即使到现在中国仍有将近50%的人是农民,农民仍是中国社会最庞大的人群,即使到了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仍是国家仍需解决的问题,农民的稳定仍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可以说对农民问题的不重视就是对国家命运的不重视。
5.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当我看到农民成为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工具时换,对农民的遭遇心中有些怜悯,为何农民苦苦追求的却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可是即使改朝换代也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研究现状: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农民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解放和共同富裕。
1.当前农民问题的产生原因(1)农民未能掌握农村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收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变量,经济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
可以说农民问题本源最终还是生产要素所有权问题。
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人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
在诸多生产要素中,核心生产要素又是关键因素。
谁掌握了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谁就掌握了经济生活中生产和分配的主导权。
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在现代化、市场化过程中,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而没有掌握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土地的所有权。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难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城市化发展虽然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总体上看,农业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了防止农民外流对城市生活造成冲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稳定在农业上,为国家生产更多的商品粮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实现农业积累向工业有效转移,国家先后确立和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由国家统一安排就业制度、商品粮计划供应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工业社会和农村农业农民社会。
(3)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20 个世纪 80 年代曾经出现过连续多年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情形。
农民旺盛的消费需求使得农村商品零售额比重一度超过 60%。
这极大地拉动了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出现了基于内需拉动的快速增长。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008 年以后我国政府千方百计促内需保增长,但内需拉动型增长始终没有出现,究其原因是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农民收入上不去,人口数量最大的群体消费也就上不去,因而内需增长就困难。
(4)农民职业化严重滞后。
西方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作为身份制的“农民”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分工模式下的职业化农民。
而我国一直强化的是作为身份化的农民,因而“农民问题”成为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难题。
2.治理策略(1)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农民身份制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我国户籍制度的规制下形成和固化的。
现代化进程中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出路必须推动农民有制度身份向职业身份转化。
(2)确保农民的国民待遇。
我国农民从制度身份向职业身份转化需要国家把农民与其他职业居民同等看待,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政府必须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给种粮农民以足够的政策优惠,确保其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收入。
坚持中国特色“三化”道路(3)当前存在城市化迷信、市场化迷信和农业现代化迷信等认识误区。
在考察了世界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地解决了农民问题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从空间平移贫困人口进入城市,变成城市贫民窟人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动荡因素增加。
我国绝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模式。
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但也不能迷信。
我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应该保障农村土地所有制集体性质,不能走向私有化;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城市化应该是农村城镇化,甚至主要应该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农民未来的出路应该是一部分进入城市,一部分就地城镇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容许小农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4)加大对农民和农村的投入。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政府公共财政的责任。
农村人口分散不能成为政府公共财政不投入或者尽量减少投入的借口,因为农民也是公民,分散居住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并非农民自身能选择的。
(5)推进户籍、农地和社保制度创新。
首先,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
现有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城市化,剥夺了农民迁徙自由的权利,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
其次,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民的最大剥夺是对土地产权的剥夺。
没有地权的农民是没有根的。
(6)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民组织化。
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力量。
农民组织化应该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经济方面,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一是在社会方面,要加强农民社会组织建设。
(7)把农业建设成为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意味着:第一,农民无需全部进城,也无需改变身份,而是在家乡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涉农产业获得安居乐业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现代生活第二,农村将保留它的原貌和特色,有相当比例的农耕土地和绿色原野,有洁净的空气水和多样化的动物植物。
第三,能最大程度地留住农村的人财物等资源,恢复和重建农村的公共生活和农民的合作机制,大规模地开展农村交通水电通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使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第四,农业生产得到合理的回报,传统低碳环保的农耕技术得到传承和发扬,新型的农业生态技术获得推广和生长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获得基本保障,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总之,把握农业的发展方向,使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走出中国特色之路,形成既不同于传统封闭的农村社会,也不同于脱离自然生态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生产生活空间,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摘要: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
中国农民问题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翻身解放和共同富裕。
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
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通过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农民翻身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毛泽东在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方面,既经历了巨大的成功,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对我们今天解决农民问题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与农民问题的出路张伟兵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主流观点是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来解决农民问题实际上,解决农民问题还可以有另一条道路,即大力发展农业,使农业承担起农民就业和获取生活希望的职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超大人口规模的国情决定了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锁定在单一的城市化路径上,农业发展与推进城市化,两者应相辅相成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下,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建设生态农业富民产业为此,需要全面构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扩大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的功能; 需要高度认识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走有序城市化道路,构建城乡二元协调共生的新格局,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宏伟目标。
当前中国农民问题及其治理之道黄诚(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当前中国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不足、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农民话语权缺失、组织化程度及科学文化素质低。
问题的主要诱因是农民未能掌握农村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收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出和农民职业化严重滞后。
有效治理农民问题必须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提升农民待遇;坚持中国特色“三化”道路;加大对农民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民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