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英美影视文化《刮痧》的观后感电影《刮痧》主要讲发生在美国的华裔,因为中外对抚养孩子的差异。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孩子的不同见解。
文化的差异不但存在与中外,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政体也会对文化起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一方面是接受不同文化教育。
回望电影的故事情节简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庭上,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父亲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
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复杂,可能不同的人站在立场上想吧!我先对我们中国教育方法说一下,中国有就老话:“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道理,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
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
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
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
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
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
为何?父母的严厉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了根,高大、权威、不可随便挑战就成了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
有此大小、高下、尊卑的心理定位,孩子就会自觉地依从父母,揣摩父母心思迎合父母行为就成了孩子们的习惯。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和爱护父母,想父母之所想为父母之欲为就成了他们孝顺的习性。
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且,让他们知道,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样,惩罚的诫惧效应,使得当事者明白了这个社会有一种规则必须遵守,否则就要付出代价。
这种规则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社会受益。
但是,每种皎月都有它的缺点。
例如:人无完人,父亲不一定是对的,观点或方法,有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一定要变,而一个严苛的父亲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不听话,即为不顺,推出不孝顺。
并且,完全听话,没有思想和主见了长大后一事无成,没法尽孝。
长大后很有能力,社会责任自然大,很忙,没时间照顾老人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没法尽孝。
多少人有心无力,又有多少人有力无心,又有多少人无心无力呢!孝子出不了。
入乡随俗、因地制宜。
不同的国情我们得有适合自己孩子生长环境的教育方式。
中国十三亿人口,竞争激烈,不给孩子一个严厉的规则,很难让他们修身齐家,很难让他们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背景中脱颖而出。
所以,严父教育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教育方式。
严爸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施行,它犹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明灯,指引着孩子正确的做人做事,一个明智的家长会很好的运用严爸教育。
我们通过严爸教育并不是去培养死板的考试工具而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恪尽职守、真善美集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
严爸教育并非一味的家庭暴力,而是一种赏罚分明的惩戒性教育。
法理苛刻,但情理之中,家规虽严,但饱含天下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
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适当的惩罚并没有坏处,反而在孩子走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后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而美国,在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
也不可采用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在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
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家长也要注意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
但不是不可以批评,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比如孩子做错了何事,可以罚其几天不能看电视,但决不能不许孩子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法的。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时候,成人都说不清楚后果和危害,光对孩子横加指责,就无法服人。
因此要教育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人首先得周密思考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美国这样的法制社会,做到这点不算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
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
或许有人以为美国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待道德感情、家庭责任、AA行为等,都不会超越底线,也少有人因为帮亲友社会关系而腐败违法的。
因为他们心中有原则,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为了迁就亲人而触犯法律。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着孩子瞎吃,不锻炼和劳动,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
孩子变得好逸恶劳的罪魁祸首也是家长的怂恿。
还有,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不然多吃那么多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孩子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尤其是家长、老师等和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距离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
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
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的。
行为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时候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些W,这可算不上好家长。
只有上面所有那些法则都做好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些W。
也有些家长舍得掏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认为这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孩子能进管理严格专业的学校确是有好处,但家长也应该自问一下动机,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有些图省事而把家长应付的责任推给学校的意图呢?有了可靠的学校来管教孩子,家长就不用操心这些W了。
而缺点是孩子太过于放纵,学习不是很好,但是在创新领域里还是表现很好。
但忽视对有些文化继承,相比中国几千来优良文化继承及最好的,美国孩子的从小吸毒的概率很高。
过于孩子年龄还小,很难对事物的判别能力,过于独立化很难对自己未来就业的规划。
并且,美国人过于松懈自己,很难适应工作幸苦的工作,过于消费很难供给,含有过重的享乐观。
综上,每个教育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中国,在现代教育中及其有必要的,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再加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上有爷爷奶奶,中有亲戚朋友,下有爸爸妈妈,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这种温室教育,使得独生子女家里来了客人不知道主动招待,待到进入社会,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献精神差,纪律性差,团队精神差,服从精神差,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敢奉献有能力的青年人。
试想一个家庭王国中的王子公主突然进入大社会中,岂不是很大的发差,不如先用我们的狼爸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这样才能使他们无论是考试还是生活,成为真真正正的人才。
因此,从这点讲,严爸教育也及其可取。
而美国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是他们典型的育儿经。
此外,无论是对孩子的体育、音乐、学业训练,美国父母比我们中国父母更爱鼓励孩子。
Good job,good try,you are great,类似鼓励孩子的话,常常会从美国父母的嘴中脱口而出。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乐观鼓励法,值得我们借鉴。
不同的教育文化,都有它的可借鉴的文化。
如果能够用别国的优良文化,在加上本国的文化,可能更能适合教育一个孩子,我相信世界总有一天会走上这样的道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