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的不同,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词汇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旨在加强对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使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以减少交际障碍,提高对词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英语的得体性,最终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

词汇是最直接反映语言文化背景的,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负荷量最大的成分。

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学习者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还会影响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

查询词典可以知道词语的直接意义,但却无法深入了解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误解,所以词汇学习不仅是在语义学范围内解释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

一、语言、文化与词汇的关系首先,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发下而获取的一套知识系统。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有了语言,才得以将知识、观念、创造发明等一系列人类的行为模式传递给别人,广播于社会,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必要前提,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文化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

学习一种语言的词汇,绝非简单地掌握词语的拼读和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是要掌握该语言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只有做到对词汇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语言。

二、英汉文化差异在词汇上的表现1.称谓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根据交谈对象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来选择恰当的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是广泛的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氏,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iss、mr 、mrs 等。

2.颜色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掌握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含义,以便进行有效、顺利的交际。

如汉语中的蓝色,是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

在英美国家,蓝色表示高雅和忠诚,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黄色的”、“下流的”,如“a blue film”指“黄色电影”,“to make a blue 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

汉语的“白”也不等于英语的white。

在涉及到人的人种时,我们可以说the black people(黑人),the yellow people(黄种人),the white people(白人),但“她皮肤白皙”却不宜译成:she has a white skin,而译为:she has a fair skin/complexion。

英语中的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死亡、疾病。

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氏,如white(白色、怀特)、green(绿色、格林)。

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如“black tea( 红茶)”、“a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 ”等。

3.动物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人以lion 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

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 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

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4.数字词语的英汉文化差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

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三、英汉词汇文化差异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英国是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

因而由“雨”(rain)和“雾”(fog)构成的英语词汇(尤其是习语)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

如和“rain”有关的词汇有come rain or shine (不论情况如何)、be rained off(因雨延期)等。

和“fog”有关的词汇有in a fog(在雾里,一无所知)、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如堕五里雾中,完全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等。

2.历史典故英汉两种语言都从历史典故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

这些表达法,虽然结构简单,但意义深远,其含义往往是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

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赋予同一词汇不同的文化意义。

如我们用“鸿门宴”来暗指用心险恶的布局,以使人落入事先安排好的陷阱。

在英语中, cinderella一词来自于童话故事《灰姑娘》,讲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漂亮女孩受继母的虐待,过着悲惨的日子,后得到仙女的帮助,与王子结为夫妻。

现在人们常用cinderella一词指暂时不受人重视、有才干但一时未被人赏识的人。

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凶狠贪婪的人,为了获取暴利,他在放债时提出了极为苛刻、违背人性的条件。

现在,人们如看到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常称之为shylock。

3.风俗习惯习俗文化是指处于一般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约定俗成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约。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俗文化差异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由于不同的宠物习俗而带来的词汇差异 :西方养狗是把它当宠物,尤其是陪伴那些孤独的老人,因而dog 们备受宠爱和青睐,如lucky dog(幸运的人), big dog(大亨,要人)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

而中国人养狗多是为了看家,其受到的待遇远不如“洋狗”,得看主人的眼色行事。

所以汉语中关于狗的词汇便出现了“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

当中国人喊着要“痛打落水狗”时,就会令西方人一头雾水。

4.宗教信仰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百姓常去的地方是教堂(church)。

他们相信确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等,所以在语言上遗留了很多反映宗教信仰的词汇,如,go to church(去做礼拜)、go to hell(见鬼)等。

英语中的很多习语都是来源于《圣经》,如 old adam(本性的罪恶)、beat the air(徒劳)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珍爱的人)等。

而在中国,佛教比较流行,老百姓常去的地方是神庙,因而汉语中就有不少有关神庙、和尚、佛等词汇,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借花献佛”、“菩萨心肠”、“僧多粥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

5.价值观念在中国,我们称呼高龄的老先生,老寿星时,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上个“老”字以示恭敬,譬如“张老”。

对年纪比自己大、关系比较亲近的邻居、同事的姓氏前加上“老”字以示关系尊敬,如“老王”。

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中显然行不通。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比较,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中西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文化学习的策略1.了解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毋庸置疑,一种文化的传承源起并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变迁,所以学习文化就必须对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加以研究,有效的掌握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将使文化学习更有据可依。

2.挖掘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即使最平常的目的语词汇和短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不同的形象的联想。

如,“同志”一词在汉语中式人们称呼彼此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使人们联想到“友好”、“诚实”、“平等”等概念;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却认为“comrade”一词过于政治化,使人联想到独裁统治。

与之相反,“ individualis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很高的价值,人们提倡并尊重个性化和特立独行,而中国人往往将“个人主义”一词作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自负”、的同义词。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面意义相似的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往往有天壤之别,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异同。

3.关注西方文化的社会风俗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

中国人喜欢用“你吃了吗”“去哪呀”来打招呼寒暄,而英语中“have you had your lunch? ”(你吃午饭了吗?)则表示向对方发出邀请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