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
摘要:鉴于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和资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鉴于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此不赘述,本文重点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观教育
2、人生价值观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在这中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

而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3、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

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

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

“以天地为己任”、“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
义精神。

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
不完全排斥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可见孔子并
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
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
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
分人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
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
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
责任感的人。

4、民族精神观教育
二、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然,精神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和内化的产物,而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将经过历史考验的优
秀文化传给青年一代,引导他们浩然之气的养成,是加强大学生思
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下为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几个方面。

(一)在历史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三)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可见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则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
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校园文化中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丰实校园文化底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至关重要,目前,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校园
文化业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导致校园内盲目崇拜流行文化,诋
毁传统民族文化现象,并缺少道德理性、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部分
学生内心矛盾加剧、思想混乱、无所适从,思想和道德水准有所下降。

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与深度显得尤
为重要。

如可以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充实文化标志、名人画像、名人警句、艺术作品、地方文化特色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
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里以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为例,在校园文化建
设中非常重视吸收闽南文化的优秀因子,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如成立
闽南历史文化名人园),开设闽南优秀文化讲座、闽南文化欣赏、南
音欣赏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如组
织大学生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爱国主
义情怀,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五)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
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2]王培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大学生正确荣辱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Z].2004.
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

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
生机活力。

《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见教
育早已被摆在了立国的重要的位置。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认为:“我也看到人们同样地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
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
这门技艺。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
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从而肯定了人受教
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
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的是培养理想的公民,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即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多才善辩,以参与政治活动与经营贸易,成
为政治家或商人。

所以雅典教育相对来说是一种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但是雅典教育忽视对女子的教育。

古希腊最早
系统地提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天性与教育在某
些方面是相似的,教育可以改变人、创造人。

之后便是家喻户晓的苏格拉底,他提出著名的“问答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至今都影响着当今的教育。

他说:“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特别强调教育对人道德
方面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其师“教育为培养奴隶
主和贵族统治人才的工具”的理论上,将教育与政治更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又提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并且受国家的严密控制。

亚里
士多德基本继承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文雅教育,
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综观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中西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异,而且应该深入思考,客观辩证地看待中
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