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最新传统文化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最新传统文化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使得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家庭、社会、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能够步调一致,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下面是中国文库-教育资源网为大家带来的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最新摘要:随着幼儿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忽略,或者被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所代替,本文就幼儿园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内容作简要分析后,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策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育的水平在飞速发展,与国际接轨。
但是,幼儿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地加快了去本土化的脚步。
去本土化是指本国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和方法逐渐被现代的国外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所代替。
许多孩子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传统礼仪更是不知所云。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幼儿教育是不利的。
本文想谈一谈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内容,并且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
1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1.1传统文化主要以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展开目前,幼儿教育以五大领域展开,从体、智、德、美等方面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而其中与中国传统内容相关的,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
同时,幼儿教育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传统礼仪教育、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等在幼儿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更少了。
1.2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偏差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幼教工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对幼儿由文化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
例如现在有些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们在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们记住了内容,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吗?是不是也该深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呢?(2)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绍等历史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同时,总是以故事、图片、工具的形式来介绍,无法给幼儿以深刻的印象。
(3)注重继承,缺乏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缺乏深入的体会,以照搬为主,没有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加以变通;过于依赖教材,依照习惯,甚至模仿其他教师,其他幼儿园;二是让幼儿被动学习的较多,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过于注重原汁原味,要求幼儿生搬硬套地,不加取舍地学习,无异于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为主:2.1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育(1)注重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孝顺双亲的品德。
古代教育注重孝悌的培养,作为传统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阶段,孝悌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
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内容。
(2)提倡节俭。
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见,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简朴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自尊心、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3)培养幼儿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品格。
诚信是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十分注重的优良品德之一。
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幼儿天性纯洁,认知有限,难辨是非,长辈应以良好的行为加以引导。
《礼记典礼上》中也说道:幼子常视毋诳。
(4)提倡为善、宽容。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里有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2.2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1)加强礼仪常规的训练。
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首先要进行姿态训练。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
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
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其次是,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礼仪。
如遇客人来访时,要礼貌大方,有礼相待;与人说话要谦和有礼,不能大叫大嚷等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古代幼儿家庭生活常规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幼儿每日鸡鸣起床后,应自己洗脸、漱口、梳头等事务,并且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除此之外,古代对幼儿饮食卫生也很讲究。
同时,还要求幼儿对于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之事。
这些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养成幼儿勤劳的习惯也是大有益处的。
2.3传统文化知识教育(1)重视传统节日等的庆祝活动。
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这些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幼儿对于节日的了解,如节日起源、节日风俗、与节日相关的诗歌等,寓教于乐。
(2)加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古代蒙学写字的代表作,其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而且蕴含这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
可以从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以传统文化读本的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重视对幼儿的乡土文化教育。
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有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流传至今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认识家乡或者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周边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1)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在室内墙饰、屋内装饰颜色、选材等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积极渗透给幼儿,为幼儿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气息。
例如:在教室墙面布置时,可以设计制作以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地方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
(2)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蕴含在一日生活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将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
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注重强调道德规范、礼仪、节日活动、经典朗诵、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教育,为幼儿创设各种直接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环境,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3)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资源进行教育,避免形式化、说教化。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幼儿园要有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开发地方课程、园本课程。
因此幼儿园可依据本地本园特色编写园本教材,将传统文化以幼儿易接受的儿歌、游戏等形式编写成教材。
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艺术欣赏、参观、交流、表演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4)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配合,能使教育幼儿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达到一致,从而增强效果。
因此,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通过幼儿园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以及亲子活动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5)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
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仔细地斟酌,从幼儿教育的需要和未来出发;需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衡量,对于实际教学情况,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最新一、让教学生活化,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的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
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在这里的生活、学习能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
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可以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二、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
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地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
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
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创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
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