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技法 小说必备核心素养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技法 小说必备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 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毕 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射,可以 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 说篇幅虽小,但它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 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中已经明确了命题的关注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高考对小说的命题角度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 命制的。所以考生需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文体特征与命题点的结合 (一)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 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 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 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 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
(2)小说情节起着 情节 展示人物性格、 表 现作品主题的作 用 情节 作用题
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7· 高考山东卷, T19)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3)在情节具体安排 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 社会环境, 都要运用一定 的手法去描写, 让其特点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分析文中画波浪 环境描写 线段落景物描写 手法题 手法。(2015· 高 考湖南卷,T16)
环境
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 相适应, 环境的描写手法 十分丰富, 既有描写角度 的选择,还有各种修辞、 表达方式等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步:理解人物 方法: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 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 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 动、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 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 品中的相关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 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形象 刻画 手法题
狼搏斗的过 程,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017· 高考山 东卷,T20)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 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 总 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文中第②的环境 环境特点 描写,突出了古
环境
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 概括分析 城怎样的特点? 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 题 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2014· 高考重庆 卷,T15)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 通过具体的形象, 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 曲折的命运、 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 制,小小说塑造人物时,主要写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 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等。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 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 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小说中说赵一 曼“身上弥漫 着拔俗的文人
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 人物形象 气质和职业军 人物 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 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 代表性 或特点概 人的冷峻”, 要 分 析 。 (2018·高 考 全 国卷Ⅰ,T5) “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 括分析题 请结合作品简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小小说的质量。结尾往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 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题 常在结尾处明朗。因此,阅读小小说一定要关注结尾。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5.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 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 新问题, 有强烈的时代感。 所谓 “深” , 即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从而使人得到哲理的 享受。所谓“辣” ,包括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 见血。不论主题是新,是深,还是辣,最后指向都是人生和社 会。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依文体特征和命题点来读文 高考命题是扣住四个关键词进行的,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 需要扣住这四个关键词。 第一步:把握情节 方法: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小说的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 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 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
(1)小说的主题就 是小说通过对现 主题 实生活的描绘和 艺术形象的塑造 所表现出来的中 心思想
综合性选 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 择题其中 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 一个选 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
项:概括 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 分析主题 迹无法解释。 (2017· 高考 全国卷Ⅰ,T4—B)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3)环境在揭示人物种种 复杂的关系、 烘托人物心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请简要分析小说
环境
情,推动情节的发展Hale Waihona Puke 渲 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环境作用 题
最后一段景物描 写的作用。 (2013· 高考山东 卷,T21)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通过近几年高考所选小说来看,1 000 多字的微型小说(小 小说)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 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 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 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 单纯。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 织穿插,这种叙述方
情节
到一些技巧处理段 与段之间的关系, 这 样前后情节才能有 机结合
情节 手法题
式有哪些好处?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 高考全国卷Ⅰ, T6)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 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专题根据高考考情和学情,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准备 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语言、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这六 个高考命题点来突破。每一命题点再根据命题情况总结出典题 题型,对每种题型从知识储备、解题技巧、规范答题等方面突 破,然后形成一套独特的解答小说文本的解题技巧。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小说文体特征决定高考命题点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1)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 高潮、 结局等四部 分,有的还包括序幕、 情节 尾声。把握好故事情 节,是读懂小说的关 键,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 的起点 情节概括 题 请简要分析文 中先行者的心 理变化过程。 (2018· 高考全国 卷Ⅲ,T5)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取的小小说具体特点如下: 1.材料以小见大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就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小 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余字。 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映长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只 能反映生活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朵浪花,只能反映现实生活 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就是说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2)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 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 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 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结合本文, 谈谈 科 幻 小 说 中
主题
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 主旨意蕴 “ 科 学 ” 与 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 探究类题 “ 幻 想 ” 的 关 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 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甚 至个别语句也是理解主题 的关键 系。 (2018· 高考 全国卷Ⅲ,T6)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 考纲 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 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1.考查情况。考纲虽然是对整个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但高考具体考查的文本还是侧重于小说。从 2010 年开始, 考情 连续 7 年考查的文本都是小说,2017 年三套全国卷有一套 研读 考查了小说,2018 年三套全国试题都考查了小说,既有革 命传统人物,也有传统经典小说,还有科幻小说。从整体 情况看,2019 年高考可能还是侧重小说的考查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 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 的描写; 可以写人物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