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第一节概述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调整的结果。
我国《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者一旦同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就与该用人单位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应当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一)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由其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后,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职工,处于提供劳动力的被领导地位,而用人单位则成为劳动力使用者,处于管理劳动者的领导地位,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
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志。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因此,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并不是平等的,当事人的意志虽为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主体意志,但它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意志为指导。
(三)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
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
只有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社会劳动过程,才可以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联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法律关系以社会关系为实际内容。
因此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二)区别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
3、两者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以劳动为内容,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义务为内容,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一)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个体经营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私营企业的劳动法律关系、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法律关系等。
由于《劳动法》不分所有制性质,所有的主体一律平等地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建立劳动关系,因此按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分类的方法将逐渐失去意义。
(二)按照劳动者人数,可分为个人劳动法律关系,即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集体劳动法律关系,即劳动者集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
(三)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关系划分,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即劳动者个人同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即劳动者个人同其所在兼职单位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广义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工会。
狭义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二)劳动者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
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劳动者的权利能力也就是个体社会成员作为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的法律资格。
当个体社会成员具有劳动权利能力时,便有资格参加社会劳动,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2、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以自己的行为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有劳动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实施有效的劳动法律行为,无劳动行为能力的人,不能实施有效的劳动法律行为。
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受以下因素影响:(1)年龄我国《劳动法》将就业年龄规定为16周岁,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某些特殊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人的人(如演员、运动员、艺徒)时,须报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2)健康状况身有残疾根本不能劳动的,视为无劳动能力人;身有残疾不能提供正常劳动,但又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视为有部分劳动能力人;身体健康的人则是有完全劳动能力人。
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完全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公民,法律才赋予其劳动行为能力。
(3)智力状况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仅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4)行为自由。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劳动者还必须具备行为自由,才能以自己的行为去参加劳动。
所以,依法被剥夺人身自由的公民,如被劳动教养、判处有期徒刑的,不能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3、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公民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就同时享有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就不再享有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因此,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
公民的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体现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社会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只有直接参加劳动,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二者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依法实现。
(3)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根据劳动法规定,有些职业或工种,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如禁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某些职业或工种的劳动。
(三)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使用劳动者并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不包括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承包经营户和自然人。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具备用人权力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
1、用人权利能力用人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法律资格。
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
一般而言,具有经营资格的独立的经济实体,都具有用人权利能力;依法设立的独立的国家机关也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取得经营资格的个人或家庭,也具有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
没有经营资格的个人、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内部机构等,不具有用人权利能力。
2、用人行为能力用人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能力。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能力与其用人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具有用人权利能力的用人单位都具有用人行为能力。
3、用人权利能力与用人行为能力的特征(1)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产生时间通常晚于法人、非法人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产生时间。
(2)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受职工编制、地域等因素的制约。
用人单位不同,其能力范围也不相同。
制约因素通常表现为国家允许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的限度和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限度。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即劳动行为。
劳动行为可分为完成一定工作成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活动的行为。
完成一定工作成果的行为,又可分为产生物质形态工作成果的行为和产生非物质形态智力成果的行为。
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是指不产生新的实物形态的活动。
总之,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具有单一性的特点,这是与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多样性显然不同。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确认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享受权利和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义务,是指负有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的必要性。
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对应性。
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存在于同一劳动法律关系中,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劳动者的权利1、同用人单位依法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2、职工推选代表或者工会代表职工同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3、按照自己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劳动报酬的权利;4、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获得特殊保护的权利;7、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8、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9、组织工会和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10、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1、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二)劳动者的义务1、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水平;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5、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6、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7、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节劳动法律事实一、概念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律规范所确认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只是表明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和可能性,并不是现实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
要使得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通过一定的劳动法律事实,才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二、种类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它们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划分,劳动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一)行为行为,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它是行为人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从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其分类有:1、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
合法行为,是指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积极法律后果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必须承受消极法律后果的行为。
2、劳动法律行为、劳动仲裁行为、劳动司法行为。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根据现行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法律主体所为的行为;仲裁行为,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事件所实施的裁决行为;劳动司法行为,是指由司法机关所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