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验)》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的地理信息,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例1: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3,完成10~11题。
(2014全国卷Ⅰ)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 .1910~1930年
B .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用简单的图像通过数据的相关性承载基本规律或大道理是本题的一个亮点。
首先要明确这里的移民是移入之民,本图以移民规模和移民比重的关系反映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的特征。
移民比重与移民数量成正比,与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呈反比。
1970年前移民数量变化不大,大移民比重迅速下降,则说明该国此段人口自然增长快,此阶段人口增长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长导致;1970年后移民数量和比重迅速提高,由两个年份移民数量和对应的移民比重换算人口总规模,则证明人口总量是持续增长的,此阶段移民对人口增长的贡献率加大。
正确答案分别是A 、C 。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年
50 ①
100 150 200 250 300 人数/百万 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年
50 ②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人数/百万 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年
50 ③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人数/百万 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年
50 ④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人数/百万 图
4
移民人数
移民占总人口移民占总人口比例/%
图3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例2: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2014年全国卷Ⅰ)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本题的主题是交通线、聚落的区位条件及变化。
在复习时,我们应当形成这样的认知:经济与资源的地域差异是形成交通线的必要条件,聚落与交通线在互动中发展,一定技术条件下地形及其他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的具体方式与线路。
这些认识是在整合相关课标涉及的内容归纳而出的,是认识交通线区位的基本模型。
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以及聚落规模的影响,早期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要素,而没有直接串联两城镇,这个问题在随着城镇经济发展后更加凸显出来。
另外我们应当梳理影响聚落的区位条件,形成以下认识模型:聚落服务于区域,区域(腹地)经济与资源条件影响聚落发展规模,即区域内会有多少、多大的聚落;聚落要发挥“集散地”的作用,必须考虑交通条件,即聚落适合布局在哪些点上;聚落的生命线是水源;地形对聚落规模、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
新疆聚落规模与分布取决于水资源状态,它作为区域资源条件影响聚落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了区域内城镇的基本格局。
正确答
等高线/m
200
火车站 铁路
43图2
案分别是:D 、B 、B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例3: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全国卷Ⅰ)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本题前两题考查外力作用变化的基本原理,即流水、风力等作用发生侵蚀、搬运、堆积变化的环境特征及动力条件。
(1)小题:一般而言,沙源地多在流水、风力堆积作用明显的地域;基于区域环境特征,湖东岸地区因为河流多、且在下游平缓处,泥沙堆积明显,形成丰富风沙之物质源;该地区地形相对坦荡,且冬季河湖水位低,使得沙源展露面积大,成为易扬起之物质源。
(2)小题:依据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和区域特征,从气候、植被、地形等方面分析容易起沙动力等条件。
后两题侧重影响及对策的阐释,(3)小题从起沙大的特征聚焦器对交通的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条件、交通设施两方面展开分析,类似从孕灾害环境、受灾体的角度。
(4)小题结合条件和影响,提出措施。
参考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
山地
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