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前景1.行业背景浙江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不断创新产业机制,以“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外向型畜牧业”和“畜禽种苗”等四大工程为抓手,突出畜产品加工,推进集约化饲养,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城市畜牧业、出口畜牧业和加工畜牧业,全省畜牧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据统计,2006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68.3元,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劳动力77.1万人,从事畜牧大产业的劳动力超过200万人。
浙江省畜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23.5%。
无疑,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金华地区畜牧业以猪、牛、鸡为主体。
“金华两头乌”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以其为原料制作的“金华火腿”则以其质佳味香形美而驰名中外。
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30.8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71% 。
到2010年,全市争取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
生猪、肉制品、奶牛乳品是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的农业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养殖场,扶持发展包括草食畜禽在内的山区特色产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扩大优质种畜、种禽的输出和良种的推广,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畜牧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高现代化畜牧生产经营的技能。
2.人才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长,畜牧业生产方式正从零星分散向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发展,因而急需一大批能为之服务的新型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人才。
但就整体而言,我省目前能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则相当匮乏。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省4904名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普遍学历职称偏低,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8%,高中程度的占16.6%;中专毕业的占22.1%,大专及以上的只占1.9%,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0.2%,中级职称的占7.7%。
且年龄结构不合理,30岁以下的占9.2%,31岁至50岁的占54.2%,51岁以上的占36.5%。
年轻人偏少,年龄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即使在畜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金华地区也是如此。
这里还不包括全省各地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养殖场。
目前,我省培养本科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只有浙江大学的动物科学院,每年仅培养约60名毕业生,且大都分布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关,在第一线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寥寥无几。
2006年3月至4月,我校在全省各地用人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迫切需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占54%;“需要本专业人才”的占46%。
该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供不应求,足见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短缺的严重性。
(二)建设目标1.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动物养护与疾病诊治实训中心,确保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本专业生产性、技术性的各种规范性实训,并面向社会承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
2.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8名;2008年聘用行业专家3名、行业技术骨干12名;2009年聘用行业专家5名、行业技术骨干14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主要负责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和评价,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课时数达到30%以上。
3.建设以“职业为先、岗位为重、素质为本”的“板块式”课程体系。
根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和实际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将其分为生产性课程、技术性课程、专业基础性课程等,确定6门核心课程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课程网站,建成校级优质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内容和措施1.扩建动物养护与疾病诊治实训中心扩建动物养护与疾病诊治实训中心旨在达到两大目的:一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训练,熟悉现行企业中已经比较普遍使用的仪器设备;二是作为技术服务平台,为省内养殖企业及农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解决畜牧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中心将在原有兽医院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建设,兽医院原有面积500m2,有大小家畜诊断器械4套,治疗器械10套,液控大动物手术台、TDP治疗仪等,能够同时接纳学生40人现场教学,能保障20项常规技能的实训。
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投资340万元,扩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的动物养护与疾病诊治实训中心(平面图见图5-1-1、5-1-2、5-1-3、5-1-4)。
分三个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一原兽医院部分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1)承担家畜、家禽的三天解剖教学实习。
(2)承担兽医临床诊断技术中牛、羊、猪的临床诊疗操作实训。
(3)承担中兽医教学过程中穴位的确定、针灸的施针等一系列操作实训。
(4)承担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及牛、羊、猪常见手术的实验和实训。
(5)后院主要饲养实验实训用的牛、羊、猪等实验动物,并作为实验牧场中挑选出来的病畜、病禽、僵猪等的隔离饲养场所。
(6)一楼设置一个多媒体教室,主要用于实验实训教学图片、幻灯片、教学VCD 播放。
功能区二多媒体现场教学区主要承担如下教学任务:(1)兽医外科手术的现场观摩与教学:一楼设置一个室内手术室。
室内手术室便于消毒,可克服室外手术受天气影响、受时间限制灰尘多不卫生,不方便观摩等不足之处。
通过摄像头把手术过程投影到二楼多媒体教室,学生现场观摩教学,授课效果明显提高。
(2)另外二个多媒体教室可供畜牧课程、兽医课程的使用。
(3)增设羊、犬的保定架及输液架,便于保定和输液用;增设用于青绿饲料青贮用的青贮窖、用于牛稻草氨化处理的氨化池、用于繁殖课实习的公牛、公羊、公猪等采精用的采精架。
(4)建实验小动物(如:兔子、鼠类)饲养舍,以供药理学、微生物学等实验用。
功能区三小型生态养殖场主要用于猪、鸡、牛饲养本功能区设饲料加工区、小型猪场、小型养鸡场、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化粪池及沼气工程)。
其中饲料加工区安装饲料粉碎机和搅拌机、建一间饲料原料间和成品饲料间,主要为实训区内动物提供配合饲料。
小型养猪场能自繁自养、循环提供兽医课程实验实训所需要的各年龄段的实验猪,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控制母猪数在5~10头以内。
小型养鸡场可实现果林、牧草、养鸡一体化生态饲养方式,既能种植优质牧草,给牛、羊、猪提供青绿饲草,又能消耗解决绝大部分猪牛粪水,减少环境污染。
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造粪污发酵池和沼气工程,以便将动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功能区一:原兽医院部分图5-1-2图5-1-3 功能区二:多媒体教学区图5-1-4 功能区三:畜禽生态养殖基地青贮窖氨化池采精架犬、羊保定区WC WC多媒体教室3多媒体教室4多媒体教室2外科手术室手术准备室实验室小动物养殖区饲料间兔舍水泥路通道通道土鸡放养区(200-300只)粪污处理区(沼气池)养猪场(5-10头母猪)饲料加工区土鸡舍通道养牛场产蛋区蛋库孵化室育雏室本次建设主要购置猪活体测膘仪、宠物用X光机、兽用超声诊断仪、自动尿液分析仪等设备(设备建设清单见表5-1-1),能够完成猪舍环境条件控制、猪活体测膘、猪肉品质的检测、猪饲养管理等技能训练及考核;鸡舍环境条件控制、蛋品质的鉴定、孵化技术等技能训练及考核;各类动物的保定、消毒;灌药与洗胃、临床检查;各种疾病案例分析、剖腹产、针灸、病料、剖检、传染病诊断、免疫接种,寄生虫的检查、诊断等技能训练与考核等50多项实训项目。
可常年对外开展动物疾病诊疗技术服务和动物养殖培训。
表5-1-1 动物养护与疾病诊治实训中心设备建设清单单位:万元2.以“双师”为根本,全面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拟在建设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8名,聘请兼职教师19名,全面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双师”素质的教师中选定2名专业带头人(畜牧专业1名、兽医专业1名)自行培养。
专业带头人必须能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能够解决当地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了解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引领和推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并能团结全体教师一道努力工作。
培养方法主要是:到浙江华统控股集团、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技能,了解养殖行情;到浙江大学或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进修访问,以提高学识和研究水平;或选派1名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培训进修,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加强专业间的国际交流。
(2)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本专业现有骨干教师充足,但仍应不断加强培养,重点培养兽医临床诊断、疫病防治、动物遗传育种、猪的饲养管理、畜禽繁殖、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教师8名,提高其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
培养方法主要是:下企业挂职锻炼,每年的社会专业服务时间不少于1个月; 2~3年内与企业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主持1门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建设;在企业兼任技术员、技术顾问或经理等职位。
(3)聘用兼职教师。
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技术技能的业内行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以让学生确切地知道企事业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在学生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中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按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充实现有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提前对兼职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008年聘用行业专家3名、行业技术骨干12名;2009年聘用行业专家5名、行业技术骨干14名。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4)专业化素质提升。
根据教学任务和进程,每人每年下企业锻炼一个月以上,积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使专任教师掌握市场第一手材料,了解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每位专任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养殖业相关的学术交流或职业教育专业化素质培训。
3.构建“板块式”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建设(1)以“职业为先、岗位为重、素质为本”,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面向畜牧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应当掌握动物饲养管理、饲料配制、动物繁殖及改良、动物疾病诊断与控制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具备“人工授精”、“注射”、“助产及产后护理”等核心技能,拥有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畜禽繁殖工、畜禽饲养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畜牧业生产与管理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构建“板块式”课程体系(图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