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情。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诵诗文,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

3.背诵《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情。

2.背诵《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诵诗文,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步骤:《春夜洛城闻笛》一、导入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歌相信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它的作者正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

这首《静夜思》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诗同样是以“思乡”为主题的,它表现了在闻笛声而思故乡的游子之情。

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著作收集在《李太白集》中。

三、绝句的简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典型的七言绝句。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静夜思》就是五言绝句。

四、品读诗文1.从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闻笛”的季节及具体时间。

2.请同学们先默读全诗,借助于课本的注释和译文读懂字句的含义。

纵观全诗,有的句子是实写的,有的句子是包含着想象,有的是联想。

读完后请说说哪句是实写,哪句是想象,哪句是联想。

全诗四句,其中第一、三句为实写,描写了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了《折杨柳》的曲子的实景;第二句包含着想象,诗人想象着笛声飞遍洛城;第四句为联想,由自己听笛声引起思念故园之情,联想到其他人都会像自己一样涌起思乡之情。

3.请同学们先有感情地朗诵第一句诗,找出描写笛声特点的关键字,并分析这个字描绘出了笛声的哪些特点。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中的“暗”字饱含了许多意味。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阵阵笛声,“暗”字写出了听到笛声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且笛声微小,若有若无。

同时,“谁家”,意即不知是哪家,“谁”与“暗”照应,表明吹笛者可能本来只是想独自表达自己的心声,却没想到竟打动了不少听者。

因此,诗人可能是在无意中听到笛声的。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的第二句,“春风”为什么不是吹满洛城,而是“散”在了洛城?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有“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

与“满洛城”的“满”字相呼应;“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5.第三句中提到了“折柳”,这个词在古代有着什么样的寓意?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从课文的注释我们知道了《折柳》曲是怨别惜乡之曲。

据说“柳”谐“留”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一词既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又蕴含着怀远、思乡之情。

所以,这《折柳》曲引起了作者的客愁乡思。

《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6.诗歌的第四句如果改为“人人都起故园情!”与原来相比表达效果如何?“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反问句,表达效果较好,不但情感更强烈,而且给人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人人都起故园情!”是陈述句,陈述句的表达太直白,感情也显得平淡。

五、小结《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写笛声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游子情怀,这种思想之情是一种与爱国主义相同的崇高感情,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力量。

其中的巧妙之处是诗人听到《折杨柳》曲的笛声,而这首名曲正是古人用来表达离情别绪、怨别惜乡的,它一下子就勾起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强烈共鸣,于是作出了这首千古绝句。

六、李白另外两首思乡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

那横跨数万里的长风,一直吹越玉门关。

想当年汉军曾出兵于白登山一逞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断窥伺着青海湾。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自古以来,此地就是兵家必争要地,多少出征战士奔赴前方,却不见有人生还。

守边的士兵们凝望着荒凉的边城,不尽的思归情感使他们无不愁眉苦脸。

值此明月高悬之夜,可怜的征人妻子,因痛感丈夫的远别而叹息不已。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七、作业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以及课后积累2的古人思乡诗句。

2.完成语文练习册《春夜洛城闻笛》的作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导入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赠汪伦》写的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二、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体裁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陵。

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三、品读诗文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诗文,读完以后,你觉得这是一次愉快的送别,还是一次愁苦的惜别?你是怎样感觉到的?这是一次愉快的送别。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那是仙人飞天的地方,让人产生愉快的联想;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那是一个繁花似锦、春色迷人的季节;送别的场景辽阔壮美;朋友的去处是繁华美丽的扬州。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送别氛围。

2.同学们再次朗诵诗文,品读一、二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个“下”字,除了表示友人顺江东下的意思外,还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一个“下”字,除了表示友人顺江东下的意思外,还包含着作者的真诚祝愿——朋友此行一帆风顺,很快便会去到一繁华美好之地,也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留恋、对扬州的向往之情。

3.诗中有一幅画面,充分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请同学们朗诵全文,然后把这幅画面找出来,并加以描述。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构成一幅画面:朋友的船已经扬帆远去,诗人还在江边目送着那风帆,他眼看着朋友坐的小船愈行愈远,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最后就只能看到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了。

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4.请同学们再次朗诵诗文的第三、四句,体会一下其中“孤帆”和“碧空”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孤帆”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船的组成部分——帆来指代船,其中的“孤”说明友人是只身前往扬州的,宽广的长江江面上一叶扁舟孤单地飘荡着,这不得不引起作者淡淡的惆怅之感。

“碧空”写出了离别之时晴空万里的景象,此时的江水和蓝天浑然一体更显壮阔。

此时的“孤帆”与“碧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了路途的遥远。

四、小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老友之间的送别。

诗中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足见结交已久,彼此感情深厚。

李白把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对孟浩然此次所去之地——繁华扬州的向往之情,全都蕴含在诗中,蕴含在阳春三月的美景之中,蕴含在目送远眺的凝望之中,蕴含在壮阔长江的画面之中。

五、古人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春雨洗净了渭城的尘埃。

客舍外青青杨柳清新可爱。

请再饮一杯美酒,此地一别阳关外岂有故人再来?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得;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六、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课后积累2的古人送别诗句。

2.完成语文练习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