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0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65分)一、(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B.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C.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泄千里,向东流去。
B.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C.指挥员的布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D.暗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
3.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激.扬文字(激动)燕然勒.功(刻)拨乱反.正(恢复)B.强聒.不舍(罗嗦)义愤填膺.(胸)永垂.不朽(流传)C.信.而好古(诚信)摧山坼.地(裂)姑妄..听之(随意)D.茶坊酒肆.(铺子)一.听天命(全)饱.经忧患(多次)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A.所以但虽则但B.因为但虽然如果C.所以但即使若D.因此即使尽管不过5.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才可能成为正义的。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A.挤压感悟化身鼓荡 B.排挤感慨使者飘荡C.挤压感慨代表鼓吹 D.排挤感悟化身跌宕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据有关部门抽查表明,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此类产品,唯一合格的只有“飞达牌”一家。
C.调查显示,我国有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D.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自从蔡襄的《荔枝》谱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B.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
C.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D.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
9.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但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B.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C.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D.终于他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
10.下列有关文学作品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是说在选材方面极为广泛,表现的形式灵活多样等;“神聚”是指文章的立意深远,主题高度集中。
B. 小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兼用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自由地调动各种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
C. 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节奏的音乐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D.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借助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艺术。
剧本是舞台演出依据的文本,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体裁。
11.下列有关阅读方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图”和“表”是两个概念。
“图”具有形象、直观的表达效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表”具有简明、醒目、便于比较的优点。
B. 理解是在初步领会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形式所作的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是真正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
C. 进行研究、讨论包括几个重要环节:明确目的和要求,确定专题,拟订方案,准备材料,建立相应的组织,记录活动过程,撰写读书笔记、研究报告或讨论纪要等。
D. 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之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指的是领会的阅读方法。
12.下列有关应用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撰写广告词要讲究形式美和意境美,防止雷同和低级趣味。
B.简报有时也叫“情况交流”“动态”等,它的正文有三种写法:一是分项列标题的写法,二是新闻报道式写法,三是倒金字塔式写法。
C.说明书常见的形式有短文式和条款式两种。
介绍影视剧情、宣传风景名胜、推存商品多用短文式说明书。
D. 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内容的三要素,目标任务明确,步骤安排合理,措施办法得当,就可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1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林黛玉进贾府》对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众多人物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全景式的描写,场面宏丽。
凤姐、贾母、宝玉先后出场,三个会见的场面一个胜似一个,波澜迭起。
B.《红烛》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是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C.《茶馆》第一幕再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之际的社会面貌。
这一幕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用卷轴画的结构来层层推进剧情发展。
D.《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从建筑设计谈起,再总结艺术创作规律,这样写,将建筑设计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论述得很透彻。
二、(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一)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
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
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头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的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14.作者描写照片上的小号兵,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自己看到的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精神风貌的照片上的形象印象极深,赞叹不已,所以一听到号声立即引起回味,引发作者“打算看一看”的情节便是顺理成章了。
B.这是一种正面衬托的写法。
照片上的小号兵,写得较细,可以补充朝阳下小号兵的形象。
一虚一实,一近一远,使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C.这里一种反面衬托的写法。
用照片上的小号兵反衬朝阳下的小号兵,使行文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更引人入胜。
D.作者勾画小号兵的形象,更着意于歌颂他们的精神。
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则是照片簿上的小号兵和朝阳下的小号兵所共有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仅是两个战士,更是抗日军民民族精神的象征。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相互映衬,显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的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16.作者是怎样刻画朝阳下两个战士形象的?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先从军号声入笔,雄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震撼人心,催人奋起,产生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写小号兵和持枪战士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更侧重于刻画持枪战士,因为他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样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C.作者采用背景烘托的方法写两个战士的形象,以高山和朝霞为背景,烘托出“两个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有刚有柔,体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
D.作者写号兵和战士的形象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同时把两个战士视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歌颂的。
17.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于1940年12月,以作者对“风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采取叙议结合、层层递进的手法。
B.文中描写景物时,大多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尤为细腻传神。
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含蓄。
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和抒情是本文突出的写法。
C.课文中所谈的风景,不仅仅指自然景色,还包括人的活动,“人”在六幅风景画中都处于主宰地位。
D.本文评论性语句的作用是它们既有把各个画面串联成一个整体的作用,又有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深化全文主旨的作用。
(二)院子里的树,树叶落光了,风摇曳着枯枝,空中彤云密布。
院子里的花都已败落调零,连菊花也开败了,墙角落里积了大堆的枯黄叶子,一片萧瑟气象。
有人敲门的声音。
穿着棉袄裤的英子从北屋开门出来,穿过庭院,走向门道。
英子开了门,看见一个庄稼汉牵了一头毛驴子站在门外。
英子看了他一眼,立刻返身奔去,一边喊着。
英子:宋妈,顺义的冯大明来了。
宋妈傍着窗扎鞋底,闻声转身开门走到廊下。
英子来到宋妈面前,手指点着门道里。
英子:还牵着一头毛驴呢。
门道里,冯大明牵着一头背着两个大麻袋的毛驴,已经走向院里,宋妈和英子呆呆地望着。
冯大明熟脱地把毛驴拴在树上,解下两个麻袋,一个丢在地上,一个提了过来,放到廊下。
冯大明:这是花生、大枣。
宋妈绷着脸,不说话。
冯大明解下包在头的一条脏毛巾,“扑扑”掸着身上的黄土,英子捂着鼻子回到屋里去了,隔着玻璃窗看。
冯大明:一路上风真大。
宋妈:信收到没有?冯大明(一面扑掸):收到了。
宋妈:我让你把小栓子带来,怎么没来?冯大明掸不完似的掸着,不吭气。
宋妈:怎么不吭声?驴怪声怪气地唤着。
冯大明过去把麻袋里的草倒在它面前,驴就低下头去吃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