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 思考与探究的主要依据: 1.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4册)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培训手册》。 2.浙江省教育厅《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版)。 4.20XX年及最近年份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 20XX年及最近年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基本情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文言课文24篇,分见于必修五本教材的10个专题当中。 必修一: 专题二:《劝学》《师说》 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 专题三:《六国论》《阿房宫赋》 必修三: 专题二:《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专题四:《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 必修四: 专题一:《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专题三:《滕王阁序》《秋声赋》 必修五: 专题二:《陈情表》《项脊轩志》 专题三:《报任安书》《渔父》 专题四:《逍遥游》《兰亭集序》
其中唯一的文言文专题为“寻觅文言津梁”,共有6篇文言课文,见于必修三的第四个专题。 必修一的四篇文言课文,分别见于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之“求学之道”板块(《劝学》《师说》),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之“感悟自然”板块(《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的两篇文言文,见于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之“后人之鉴”板块(《六国论》《阿房宫赋》)。 因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作为专题编排依据,故整套教材中,基本上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较之于以往人教版教材而言,文白相混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的形式,文言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集中编排,并配以相应的文言单元知识短文。——这样,在面对教材时,师生们对于文言文的“文言”特征还是颇为看重的。而苏教版教材当中,文言课文是与现代语体文课文混合编排,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一个“专题”(大体相当于以前的一个“单元”)。——这样,师生面对文言文时,势必更多的是着眼于文言文本与其他(现代文)文本之间在人文主题上的共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否也可以(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散见于不同的“专题”当中,与其他现代文同属于一个人文主题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作专门的思考,也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已经使用了两年一个完整轮回(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江苏教师,与刚刚使用了一年(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浙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文言文教学问题自然也不例外,可能问题还要相对突出一些。比如,江苏无锡的徐忠宪老师,就曾以《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周年实践报告)(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2期)这样醒目的标题,表达了对苏教版教材的批评:一、文白混编,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三、考分低泣,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降。徐忠宪老师在文中提供了较多的统计数字与相关事实,最后结论是,人教社(按,指原有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社老教材,非指人教社新课程教材)的课本让“莘莘学子得益了”,而苏教版必修课本“在使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费时多而效益差的局面”。徐老师在文章里面还列举了一些学生检测结果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一点。 徐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采用人教版与苏教版课本,对于文言文教学产生了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本人以为,这么快就下这样的结论可能有草率之嫌疑。因为,语文(包括文言文)教学是个复杂的工程,单单根据苏教版教材一整年的使用情况,下这样的结论有点为时过早。——事实上,一套教材,无论是好还是不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如此快捷的影响(这里面还有教师教学操作的因此等等复杂成分在里面,这是肯定的)。不过,苏教版教材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给一线教师造成相当的困难与困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们今天围绕着苏教版教材(主要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兼及整体)所作的探讨,肯定是很有必要也是相当有价值的。本人在广泛阅读相关材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想借这个机会与在场的专家、老师作一交流。有一些,问题可能还是问题,我现在把它们指出来,提请大家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加以注意;同时,我也把我的部分想法呈现给大家,可能会对大家解决相关问题起点儿积极促进作用。有一些,我可能也稍微形成了些个人的思路,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操作能够有点儿启发。 还需说明的是,这次培训,主题是“新课程培训”,据我的理解,应该同时体现对理念、理论的重视与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估计不少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带着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在获得理论“充电”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可以带回去,化为课堂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的东西。我本人也很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审视一下所做的这一块内容,感觉到是,其中固然包含一些操作层面(即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的东西,好像更多的倒是认识、原则层面(即回答“为什么做”“做什么”的问题)的东西。王荣生先生强调,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搞清楚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比起采用的教学方法来,要重要得多。我以为,这一看法极为精辟。有很多教学操作层面的东西,表面上看是方法的问题,其实要害倒是认识的问题。一旦认识上、观念上获得了廓清,操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困惑: 探讨对象: 1.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2.“教学目标” (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3.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1)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2)积累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专题示例一: 必修一之专题二《劝学》《师说》 专题课文构成: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板块2,课文3) • ⊙求学之道 《劝学》 《师说》 •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
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整体上把握文章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 (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求知问道和阅读经典的作用,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来说理。 4.学生学习古文后,能够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故、焉、乎”等虚词。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一之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1.《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积善成德”?它对如何“学”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2.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师”的标准有哪些?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与“不拘于时”? 3.《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积累《劝学》和《师说》,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从两文中各选项几个你喜欢的语句,就求学之道谈谈你的看法。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语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出几个来。 3.准确并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本专题的文章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专题示例二: 必修一之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专题课文构成: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板块2,课文3) •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西地平线上》 • ⊙感悟自然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
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了解哲理散文个性化思考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二)“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研习作品,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方面赏析散文。 3.学生能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