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镜头由地方法院的大门向里拉近,略过大厅,走廊,经过来到了228法庭的现场。
法庭里,法官例行公事地宣布复杂而漫长的审理过程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陪审团成员辨别事情的真伪了。
所有的问题都以展现在陪审团成员的面前,这是一起一级谋杀罪案件 :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犯罪现场有孩子的折叠刀,有老人听见孩子说要杀了自己的父亲,有女人说目睹了孩子杀害父亲的全过程。
这些的人证物证都说明这是毫无疑问的谋杀案件。
辩护律师懒得替小孩辩护,法官大人都是一副懒散的样子,没有人在乎小孩被判刑后要送上电椅的命运。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认为小孩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在庭审后,十二个身份不同,地位迥异的而且相互不认识的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在一件小小的封闭的房间里讨论着这个孩子的命运。
在封闭的房间里,闷热的天气,急躁的心情让陪审员希望早早地结束这份廉价的工作。
在首次举手表决孩子是否有罪时,陪审员成中十一个人赞成孩子有罪,只有一个人心里有着合理的怀疑,他没有说孩子是否有罪,只是表达自己的疑惑。
他认为不能没有经过任何的讨论,就定了小孩的罪,这是不正确的。
由于陪审团采取的是全体一致裁决的原则,所以在一票无罪对十一票有罪的情况下,案件必须接着讨论,直到全体一致意见为止。
在昏暗的房间里,陪审员们每个人都抬高嗓门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对方怒目相视,为了一宗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案件而争吵。
在激烈而复杂的讨论中,陪审员一个一个地否定之前的人证物证,直到所有人都认为案件存在着合理的疑点,认为孩子是无罪的。
然后陪审员将一致得出的结论告知法官,才使长达六天的案件宣告结束。
在结尾十二个人走下法院的台阶,走入人群之中,消失在人海里,继续着他们各自的生活。
这就是影片《十二怒汉》,一部讲述美国陪审制度的经典之作。
它
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即不是证明嫌疑人无罪,而是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定罪,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例子。
在影片开始时,法官对陪审成员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们能够提出合理的怀疑,从而确定被告是否有罪,那么基于这个合理怀疑,你们必须判决被告无罪;如果,你们找不到合理怀疑,那么你们必须基于自己的良知,判处被告有罪。
但是,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
”这是美国陪审团裁决案件时所奉行的原则。
具有现代意义的陪审团制度发源于英国。
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并成为主要的诉讼制度。
1635年,弗吉尼亚建立了大陪审团制度。
大陪审团负责指控刑事案件的与调查犯罪,并决定是否给法院移送案件。
在1641年,《马萨诸塞自由纲领》规定,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法官或陪审团审判。
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法官和陪审团的职能开始分离,陪审团负责裁定案件事实,法官负责如何适用法律。
随后,陪审团权利载入了宪法第七条修正案。
美国陪审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当这份义务降临在公民身上时,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履行。
影片中,陪审员为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案件争执不休,不管争论多么激烈,大家都会坐下表决,没有人中途离开,也没有人说要弄虚作假。
每个人都认真的对待这份义务,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每个人的理由,并不是随大流,希望早早了事。
陪审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陪审制度真正体现了美国的公民意识,每个公民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拥有自己的公民责任感。
对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争议也有很多。
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它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
由一帮外行人组成的陪审
团,竟然高居于职业法官之上,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对重大法律问题做出最终裁决,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项司法制度。
然而,美国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它。
陪审制度排除了陪审员的法律专业化倾向,使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所区分。
同时,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保障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