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

私力救济的典型方式是自决纷主体一方凭借 自己的力量强行使对方服从。
自决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2、和解
和解,是纠纷双方以相互说服、 讨价还价等方法,相互妥协,以达 成解决纠纷的合意或协议。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 纠纷的一种机制,它是介于私力与公力 救济之间的一种方式。
民事诉讼法学
主要内容
民事诉讼法概述 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 主管和管辖 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诉权和诉 证据 诉讼保障制度 通常程序 特殊程序 执行程序
参考书目
1、江伟、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5年版。
2、舒瑶芝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6年版。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部门法; 基本法; 程序法; 公法。
三、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
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
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范围
社会救济通常包括两种方式:调解和仲 裁。
1、调解
是指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包 括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等),在纠纷 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 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和妥协,达成解决 纠纷的合意。
除广泛存在于民间的调解之外,目前我国制 度化的调解类型包括:
(1)人民调解。由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 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
所谓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也就是指缓解、 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或制度。
私力救济——自决、和解 (自力救济) 社会救济——调解、仲裁(第三者介入)
公力救济——民事诉讼(公权力解决私权
纠纷) 民事纠纷解决方法:和解、调解、仲裁、
诉讼
(一)私力救济
私力救济,俗称“私了”,是指纠 纷主体在没有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的 情形下,依靠自身或其他的私人力 量来解决纠纷。
(三)公力救济
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所谓的公力救 济主要是指民事诉讼。
国家通过立法设立一定的司法机关, 辅以一定的人员和设施,依据法律所确 定的是非标准以及程序来裁决纠纷,并 赋予裁决结果以强制执行力。
民事诉讼的优劣
缺点: 1、程序复杂、时间持久、费用高昂; 2、具有专门的技术性,不易为一般民
(2)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调解。如劳动争 议调解委员会、消费者协会、妇女协会等。
(3)行政调解。行政机关不能以行政强制 力强制解决纠纷,而是以中立第三者的身份解 决。如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的交警调解。
2、仲裁
仲裁,又称公断,是指纠纷双方在纠 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协议(仲 裁协议)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纠 纷交给中立的民间组织进行审理,并作 出约束纠纷双方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 机制。
*其中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除外。
时间效力
1991年4月9日,该法审议通过,同日公
布施行。
*民诉法的溯及力问题:具有溯及力,即 法院适用已生效的民事诉讼法受理并审 理以前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件。
空间效力
中国领域内
思考:
1、民事纠纷及其处理机制? 2、民事诉讼及其特点。 3、民事诉讼法及其性质。 4、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效力。
ADR的主要形式:
第一,谈判(交涉 Negotiation) 第二,调解(Mediation
Conciliation) 第三,仲裁(Arbitration) 第四,其他形式
第二节 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 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 法律关系的总和。
4、民事诉讼的国家强制力能使纠纷得 到权威性、终局性的解决。
三、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ADR的涵义
即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 意为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当前世界各 国通用的ADR直译),或称为非诉讼纠 纷解决方式(强调其区别于诉讼的功能 和性质),源于美国30年代劳动争议的 解决,原指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 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现在已引申为 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民事诉讼制度 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或机制的总 称。
二、特点
1、公权性; 2、程序性; 3、强制性; 4、终局性。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
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 标或结果。
关于民事诉讼制度目的学说
多元说或多层次说 纠纷解决说 程序保障说 利益保障说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 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齐树洁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版。
4、张卫平著:《民事诉讼的逻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5、潘牧天、孙彩虹著:《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专题研究》苏
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模拟法庭审判讲义及案例脚本》,樊学勇主编,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7、民事诉讼法及关联法规。
[立法]
第3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 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4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 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众所理解和接受,导致“厌讼”心理; 3、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难以适
应个案的灵活性,当事人难以维持原有 的和睦关系。
优点:
1、司法裁判具有公开性,正义得以彰 显,并且具有示范作用;
2、提高并保障纠纷结果的可预见性, 较充分地实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维护了国家法律秩序的统一;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概述
内容: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民事纠纷及其处理机制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和特点
1、民事纠纷的概念 民事纠纷,又称民事争议、民事冲突,是指平
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 社会纠纷。
2、特点 主体的平等性
内容的民事性 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对事的效力: 一类:平等主体之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
生争议引起诉讼的案件;
二类:按民事诉讼法程序审判的选民资 格案件、宣告票据无效案件和一些非讼 案件。
对人的效力
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我国领域内居住的外国人、无国籍人、 及在中国的外国企业和组织;
申请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 国籍人及外国企业和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