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结课论文
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09-1班
姓名:杨先泽
学号:540909040148
国际社会救助的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启示
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本文在研究欧洲部分国家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原则、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功能特质。
关键词:社会救助,劳动力市场,社会政策,中国模式
从1990年代初,作为社会救助制度核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陆续建立以来,至今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缓解贫困、保障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得到不断完善,正在向更加广大的农村地区扩展。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提高救助功效、完善现行制度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
因此,从国内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的视角出发,有益于进一步明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未来取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以及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
由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救助制度在国际上被引进社会生活的时间以及在社会救助的立法、救助标准、社会救助实施等方面也多有不同。
但是,社会救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却具有某些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有功能和目标,这就是,国家要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为他们提供生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并且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和实践经验。
1.社会救助历来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
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野看,社会救助历来是反贫困的重要社会政策。
特别是在早期工业化国家,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很早就得以建立。
从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看,贫困和失业问题的存在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两个重要催生力量,社会救助都是由于贫困问题催生并且伴随消除贫困的努力而逐步完善的,其目标就在于为遇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打击而陷人生存危机的人们提供救助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
2.采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社会救助的分配绩效和社会救助模式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化程度存在显著的
关系,但是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国际上采取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3.注重社会救助的实施与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
实现社会救助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机结合是保证社会救助制度效率的关键,也是保持社会救助对象流动性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救助功能的重要方面,
因此,国际上在设计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上,都注重实现社会救助政策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政策。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的应有特征和发展取向
宏大的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高,为中国实施更加宏大的社会政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当前,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结合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经验教训,未来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应注重实现如下的社会救助制度功能特质。
1.注重效率提升
未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应当更加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流动性和效率的提升,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社会救助制度必须辅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救助金的发放水平要实现低水平广覆盖,要与现实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相契合,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与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
结合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条件,探索社会救助对象的就业途径,着力加强就业培训,发展与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特别是在社区就业上发挥促进就业的作
2.注重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救助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透明性都有赖于社会救助的法制建设,根本改变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人为主观随意性、某些欺骗行为以及部分地方因财政支出困难而停发、减发低保资金等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
进一步抓好救助体系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中国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效性和权威性。
这一点,对于在法制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中所推进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
3.注重实现公平
第一要注重全民性。
未来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上应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全面实现在社会救助上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二要注重科学性。
作为工作测量型的社会救助制度,贫困测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平的实现。
目前就业形式的多元化、隐性就业和大量临时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因素导致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部分居民收入的隐性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最低生活保障实施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说明单纯以家庭收入核定社会救助资格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应当加强诚信教育和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包括社会救助申请对象收入在内的涉及生活质量和生活形态复合的工具测量方法。
4.注重贫困缓解
社会救助制度的成功与否根本的在于社会救助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在贫困缓解中的作用。
而要实现这一点,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当具有以下的功能特质。
第一,强调保障性,坚持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救助发展模式。
要把中国模式的社会救助制度建成城乡贫困家庭对抗贫困和保障生活的真正的社会安全网,就要结合劳动力市场条件、社会实际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建立动态的社会救助标准管理机制,实行全国不同地区差别化和动态化的社会救助标准。
从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的现实以及避免部分欧洲国家社会救助标准过高造成的巨大财政压力和社会救助依赖问题,中国的社会救助应坚持走
低水平、广覆盖的模式,把更多的贫困家庭纳入到社会救助体系之中,让社会救助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第二,注重发展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设计应当更加关注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问题,把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就学青少年的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保障贫困家庭的生存需要,更要关注和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贫困家庭走出贫困陷阱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