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新高点,结合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现制定《福建省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09年~2012年。
本《方案》所述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一、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据初步调查统计,2008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58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3.39%。
1.节能产业。
2008年我省节能产业总产值约为180亿元。
节能照明制造业发展迅速,LED (发光二极管)已基本形成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LED芯片产量达到200亿只左右,占国内产量的60%以上,其中GaN基兰、绿芯片约40亿只,占国内产量的1/3;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无极灯年产量达20万只,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
电机、变压器、锅炉、风机、泵类等通用用能设备已逐步向高效节能型方向发展。
2008年,全省有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产品系列达100多种,2008年太阳能热水器产量达15万台左右;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面积累计达1040万平方米。
节能型建筑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PVC塑料门窗型材等新型节能材料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有节能技术服务企业30多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企业节能提供融资、诊断、设计、安装、培训等系列服务。
2.环保产业。
“十五”以来我省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总产值约为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包括环保产品、洁净产品生产及环境保护服务等领域,产业规模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
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部分环保产品获得国家环保产品认证证书。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2008年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约为200亿元,已形成废旧轮胎回收再生产业、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废纸回收再生产业、废金属加工利用产业、农业废弃物和竹木“三剩物”回收利用产业、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等产业系列。
2008年全省加工利用进口废金属50万吨、废塑料40万吨、废纸100万吨。
利用粉煤灰、石粉、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淤泥生产建材产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8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2700多万吨,新型墙材砖机的装备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产销量、出口量在国内占主导地位。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1.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
我省生产的用能设备和产品中高效节能设备与产品的比例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突出。
2.节能环保专利和核心技术缺乏。
研发力量薄弱,多数产品技术档次较低。
研发投入不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有待完善。
拥有自主研发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少。
3.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高耗能设备;污染处理设施运行率较低;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未能广泛推广。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深化,节能环保产业需求不断上升,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福建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我省优势品牌产品和具有技术优势的设备、材料,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壮大产业规模;发挥法规和标准的保障、规范和推动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并规范市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导向,加快形成有福建特色的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1.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强化法规约束和政策激励,积极促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壮大。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3.实施重点工程,扩大市场需求。
依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我省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和材料,拓展市场。
4.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大力鼓励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能源管理和节能项目进行服务外包,推动环保设施特许经营。
鼓励采用B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大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集群发展。
发挥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
(三)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节能产业产值达440亿元,年均增长25%;环保产业产值达420亿元,年均增长2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340亿元,年均增长14%。
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至2012年,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5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产品生产企业(集团)45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环保产业集团5家。
三、主要任务(一)壮大产业规模1.节能产业节能装备。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电机、变压器、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用能设备技术;加快开发低温低压余热发电、过程工业低温位热能回收、低温余热能量转换装置等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动大规模冲天炉、中频炉的双联熔化生产技术、冷温锻工艺、免高温热处理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节能关键技术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支持国内外先进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落户我省,壮大节能装备产业化规模,提高其竞争力。
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以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为龙头,推动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等地LED产业加速发展,完善从外延片、芯片制造、成品封装到产品应用的LED产业链。
鼓励发展液晶显示背光源、隧道灯、路灯、汽车用灯等LED照明产品,支持开发生产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
支持发展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无极灯等产品。
太阳能热利用产品。
支持太阳能热利用产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壮大我省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支持开发生产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主被动式太阳房、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烤房、太阳能灭虫器等产品。
到2012年,全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集热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新型节能材料。
重点发展建筑节能型门窗、建筑节能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和节能型PVC塑料门窗型材;大力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煤矸石烧结砖等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自保温型节能墙体材料。
支持改性水煤浆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到2012年全省水煤浆产能达100万吨。
节能家电和办公产品。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平板电视、电饭锅、饮水机等家电产品,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家用电器产品。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打印机、计算机、服务器等办公产品。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支持开发生产大容量动力电池,促进客车混合动力总成的产业化,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推动我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节能服务业。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重点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等地培植壮大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支持大专院校和大型重点用能单位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发展壮大节能工程设计机构、节能工程施工企业、节能设施运营服务公司、节能监测、审计、咨询服务以及外包等服务公司。
2.环保产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
重点发展电站锅炉、烧结机脱硫以及其他中小锅炉脱硫技术与装备;支持发展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和装备;支持开发生产烟气脱硝通用设备、催化剂;加快电袋除尘器、高效节能电除尘技术、电除尘器滚动电刷技术、电除尘控制系统等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有机废气吸附回收、催化燃烧等技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等离子、生物、臭氧、光化学氧化等臭气治理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快饮食油烟治理技术与设备、三元催化剂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推广。
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
重点支持焦化、垃圾渗滤液、畜禽养殖等废水治理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紫外C消毒、废水膜治理回用、MBR处理、臭氧饮用水微污染处理、饮用水源保护、油水分离器等技术设备;支持废水酶治理、废水治理一体化装置、陶瓷膜、气浮设备、曝气机、潜水泵、潜水搅拌机、滗水器、填料等废水治理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
加快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与设备。
支持开发生产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装置、焚烧烟气中二恶英控制净化技术装备、高温微波消毒技术装备、高温高压粉碎处置医疗废物技术设备、垃圾低温裂解设备、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污泥堆肥/发电技术设备、固液分离机、垃圾压实机、自卸式垃圾车、医疗废物转运车等。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设备。
支持隔声毡、隔声通风窗、隔声门、隔声屏障、减震弹簧、减震垫、消声器等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
支持发展滴灌、渗灌、喷灌技术、生物发酵舍养猪污水零排放技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城市内河沟渠污染水体和湖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等。
环保服务业。
加快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
进一步规范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环保工程服务业,鼓励由专业化的环保公司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烟气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