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画像石

画像石


南阳画像石
•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经考古发掘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其主题内容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 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 昂首的朱雀、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 目的效果。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的很高水平,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启的关系。
陕北画像石
• 中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 延安两地区, 中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 延安两地区, 20世纪初首次发现 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 和收集流散作品, 世纪初首次发现, 20世纪初首次发现,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 和收集流散作品,数量已 600多块 多块。 达600多块。 • •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 事与祥瑞物 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 等几大类。 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 等几大类。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收 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 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 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 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 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陕北在东汉时期 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 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祥瑞物象也 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 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 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 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 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 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 反映出东汉时期关 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历史故事与 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画像石内容
•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 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 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 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 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 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 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 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画像 石在墓中的分布一般为:墓门通常是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 或是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是阙、车骑、宴 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 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在以祭祀 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 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 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 看 的形象层次。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 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但是,相当数量的画像石 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定制,某些地区还自有特点。例如陕北画像 石的精美 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 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 征。
陕北画像石
四川画像石
• 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 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 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 石,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 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 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有的与画 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 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铺 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 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数条组合为一个宏 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 11米多 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描绘 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 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 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 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 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前者在画 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 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 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 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 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 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 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 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由此、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 雕刻椽檐、瓦当、斗拱、柱头和图案、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 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 车马、 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虎、车马、猿戏和罕见的 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 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有的因分布的无规则和内涵联系的 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 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在棺的壁外 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 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棺头前档往往 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 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较为 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 戏妻》 孔子问礼》等作品, 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秋胡 戏妻》和《孔子问礼》等作品,其人物造型 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 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
画像石
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 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 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 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 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 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大量材 料 的 基 础 上 开 始 综 合 研 究 。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 津 等 地 也 有 少 量 发 现 。
内容: 内容:
• 各种神话人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贯穿于南阳画像石的兴 各种神话人物、 废过程。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飞廉、 废过程。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飞廉、仙 人虎车等,反映汉代社会流行的“长生” 升仙” 人虎车等,反映汉代社会流行的“长生”与“升仙”意识的 画面。有日月同辉、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画面, 画面。有日月同辉、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画面, 这类造型为同期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所少见。此外还有虎吃女 这类造型为同期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所少见。 材官厥张等表现逐疫、辟邪的画面。与其他地区相比, 魃、材官厥张等表现逐疫、辟邪的画面。与其他地区相比, 南阳画像石中较少农耕、纺织、庖厨等现实生产劳动的纪录。 南阳画像石中较少农耕、纺织、庖厨等现实生产劳动的纪录。
• 技法: 技法:
• 南阳画像石是有绘画造型特点的浅浮雕艺术, 南阳画像石是有绘画造型特点的浅浮雕艺术, 雕刻技法有4 平面阴线刻, 雕刻技法有4种:①平面阴线刻,即在 略经剔平的 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 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主要流 行于西汉中期; 凹面阴线刻, 行于西汉中期;②凹面阴线刻,即将画像部分凿成 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 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在轮廓线之外剔出 横竖纹底子,这种技法较少使用; 平底浅浮雕, 横竖纹底子,这种技法较少使用;③平底浅浮雕, 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 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 再用阴线刻画细部; 纹底浅浮雕, 再用阴线刻画细部;④纹底浅浮雕,即先刻出图像 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 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然后在底子上刻出长短 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 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以富有图案韵律的底子 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 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 这种技法从西汉末年起大量运用, 这种技法从西汉末年起大量运用,是南阳画像 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总数2/3。 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总数2/3。 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