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这与汉代齐鲁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是研究汉代齐鲁风俗的重要史料。
山东的画像石墓、石祠和墓阙是研究汉代齐鲁地区墓葬风俗的珍贵资料。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山东的画像石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雕刻艺术;画像内容;视觉艺术。
一、山东汉化像石总体概况山东是画像石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分布非常面广,种类齐全,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构图复杂,场面宏大;法多种多样,风格细致繁缛。
跨度大延续时间长,从画像石的兴起到衰落,历时约400余年。
从全国来看,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许多地方都是汉画像石发现较多的地方。
尤其是山东,不论是画像石墓的数量,分布范围,还是画像石出土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
这是由于古老的“齐鲁”之邦富有渔盐之利,丝织、冶铁业也很发达,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较为富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墓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而发展很快。
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西汉时代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集中在墓葬、祠堂和墓阙上。
其雕刻技法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
总之,举凡两汉时代所能见到的绘画和雕刻技术,在山东画像石的领地里都能够寻觅到踪迹渊源。
可以说,如果要研究两汉时代的平面和立体艺术,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资料库。
目前山东出土汉画像石以鲁南地区的济宁、临沂两市最为集中,鲁中和胶东半岛有少量发现,鲁西南和鲁北地区较少。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画像石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断进步,从单纯运用线条刻画到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运用;二是画像题材内容逐渐丰富。
从单一的龙、凤、人物画像到题材复杂的反映人们升仙思想的神话传说;反映统治者腐化堕落生活的宴享、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还有反映封建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等。
总体来说,山东地区汉画像石自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晚期经历了从滥觞到繁荣的阶段。
二、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渊源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厚葬习俗的产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他有着极为深刻的艺术原因,受到本地源远流长的绘画艺术影响,在文化积淀丰富的山东地区,其地域文化、绘画技巧、刻凿工艺、自然条件等各方面都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承袭前代艺术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技法十分丰富,从细线刻、阴线刻、凹面刻、凸面刻到弧面浅浮雕、高浮雕等各种雕刻技术具备、“粗细风格”异彩纷呈,各种雕刻技法更有相互穿插交错的情况,这对研究各种技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浮雕两大类。
(一)线刻类线刻类画像石是将画像石的物象直接用线条准确的表达出来,早期的画像石是在石椁内粗糙的底面上直接刻绘图像,其后又在凿刻整理后刻绘图像,到东汉晚期是经水磨平底面后绘刻图像。
又可分三种类型:1.平面阴刻线。
包括:(1)糙底阴刻线画像石底面粗糙,虽进行了粗加工,仍不平整。
(2)凿纹底阴线刻。
画像底面上用平行凿纹刻出,石面上留有鱼鳞状纹或平行凿纹,在凿纹底上平面绘刻图像。
(3)净面底阴线刻。
画像石底面用水磨平,在平净光滑的石面上绘刻图像。
2.凹面阴线刻。
将画像石的底面用凿及平,稍加研磨石面仍留有不甚清晰地凿纹,绘制完图像后,将画像的轮廓内凿成凹面,然后再用阴线刻划细部。
3.凸面阴线刻。
将画像石的底面凿平,然后用水磨平,在石面上绘制图像,加工时将图像外缘凿低磨平,使画像凸起,并用阴线细致加工。
(二)浮雕类浮雕类雕刻技法是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墓葬中尤为多见。
浮雕类的雕刻工艺主要是在粗糙不平的石面上,将图像突出,将底面铲平或留有凿纹,事底面低于图像,以显现画像图案。
可分为两种类型:1.浅浮雕。
是将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呈凸棱形的孤面高于地面,在物象内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细部。
包括两种类型:(1)净地浅浮雕。
(2)凿纹底浅浮雕。
2.高浮雕。
是将物象轮廓外剔的较深,使物象较高地突显出来,增加画像的立体效果。
四、山东画像石的视觉艺术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视觉形式为等距离散点透视,其视觉艺术主要是二度空间的表现。
依据时代的发展顺序,视觉形式逐步实现了向三度空间的变化。
其视觉形式的演变规律为西汉时期的画像石由平面、图案化的正视图案,向东汉早期立体化、多层面的转变,再向东汉中晚期的物象重叠,遮挡排列有前后纵深关系,多视觉的艺术表现发展。
早起画像石,其视觉形式主要表现为正平面视觉,所刻绘的物象为简单的单体建筑、穿壁、树木等,其画像均为阴线刻,总体感觉是质朴、简洁、稳重,图像布局在石椁中心,往往呈对称式配列,物象无前后纵深关系。
中期画像石出现了等距离散点透视,其画像中人物活动增大,人物的比例呈现头小足大的变形处理,衣裙为几何图形(三角形等),画像空间仍为平面罗列,人物之间无重叠遮挡关系,图案单调、呆滞、缺乏动感。
没有前后纵深关系。
如看庄八里河画像石等。
晚期画像石,其视觉则为多视觉平面或侧面透视。
画面的审美特征是凝重、富丽、饱满。
对物象可以说是全方位透视,有等距离鸟瞰斜视面透视法;上远下近等距离鸟瞰透视法;还有垂直鸟瞰透视法等。
所有车轮均表现为纵深重叠关系,二龙相缠绕五、山东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主要为写实手法,生动逼真的刻画了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建筑景物以及人物动物的形象。
在进行艺术创作中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加工,创造性的运用夸张与变形等艺术手法,欲巧于拙,寓美于朴再现了汉代社会雄强古拙、豪迈奔放的社会时代精神。
山东汉画像石刻的艺术内涵丰富,追求“气韵生动”和“以形写人”,注重形体跌宕起伏的动势,极富节奏的韵律和时空交融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山东汉画像石刻是以刻花装饰的艺术形式,主要刻绘在墓葬的石壁、地面祠堂阙柱之上,它的主要艺术功能是为死者安寝灵魂,营造地下“万年银宅”,为“鬼神”创造享受人间祭祀的场所,希冀死者能得到神灵保护,早日登临仙境。
他的艺术功能不仅对墓室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实和丰富了墓室建筑的内涵意义。
这种艺术功能是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
总之,山东汉画像石始终遵循着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法,以传神作为塑造形象的根本要求,将立体的物象作为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雕刻艺术手法。
在画面处理上灵活运用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按照天然石块的形质因材施艺,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石块本身的张力,赋予石块以生命和活力,把天人之间众多事情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并采用补白的方法,形成了构图饱满均衡、细致绵密,气魄浑厚雄伟、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
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正式封建王朝上升时期的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的反应。
山东汉画像石所体现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完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因而极具时代特色,极具地域特色。
六、山东汉画像石的丰富内涵浪漫缥缈的精神世界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从汉画像石的内容就可知道。
西王母画像石想象丰富的神话祥瑞题材在画像石上十分多见,并且在山东汉画像石中表现得千变万化,神奇无穷,如降福人间、导民升仙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天降地生的祥禽瑞兽,星辰天象等。
汉代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另一个神仙世界,希望自己死后能得到神灵庇佑。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神话传说题材画像石。
如西王母画像石,中间端坐者为西王母。
她是汉代传说中的主要神仙,与东王公相对,凭几而坐,其周围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和供他们驱使的九尾狐、玉兔、三足鸟、龙、朱雀等奇禽异兽,四周烟雾缭绕,一派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山东汉画像石艺术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那些乘云车驾飞龙的神仙,把自然天象拟人化的表现,把人和动物自由拼合出来的各种灵异神怪,反映着工匠们海阔天空的艺术想象力,也反映了汉代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显现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历史人物故事题材是汉画像石的特色部分,多是表现大权独揽的帝王、称霸一方的诸侯、辅佐君王的将相、儒道圣、敬父尊母的孝子、不让须眉的烈女、视死如归的刺客等。
这些历史故事雷同的较多,某些画像石上还有文字说明,多为简洁的几个字,以此可断的故事有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大禹治水、闵子骞失棰等。
其中,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的嘉祥、济宁、长清孝堂山等都有发现。
画像石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时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反映了孔子好学、谦虚的态度。
画面上,孔子老子面对而立,孔子身后往往跟着许多弟子。
有的标明是颜回、子路等。
老子和孔子之间往往有一孩童,他就是神童项托。
传说孔子因被项托的问题所难倒,中断了东游,回家潜心学习。
孔子手中多拿一鸠杖,鸠杖是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庭发给。
相传上端的鸠鸟为不噎鸟,祝老人身体健康之意。
乐舞百戏栩栩如生我国的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
吹箫弹琴、撞钟击磬、长袖飘舞、飞剑跳丸、勇士斗猛兽……这些场面不仅在古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在画像石中亦屡屡可见,通过那些生动的图像,我们仍可欣赏到千年前的那些热闹场景。
乐舞百戏图山东沂南东汉末年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杂陈的盛况。
画面上有三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
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表演项目伴奏的乐队。
第二组是戏车乐队,共七人。
车上有建鼓,其下有一小鼓,由两人敲击。
还有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箫。
戏车后面有三人手持长梃击小鼓。
第三组是为绳技伴奏的乐队。
绳技,又称履索。
绳上有三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十分惊险。
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一人吹箫,一人击掌高歌,一人袖手端坐,也为讴员(唱歌者)。
另外在鱼龙曼衍等戏中还有五人各执一鼓,在鱼、龙之间戏耍。
在滕州龙阳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则表现了飞剑、跳丸等杂技技巧,表演者正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的刀、球,这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
另外,“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三虎驾车、虎面人击鼓、仙人骑麒麟、人鱼表演等节目在画像石上也经常出现。
形象的汉代社会画卷在汉代画像石中,有众多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聚会拜谒、祭祀吊唁图,也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
这类内容主要表现死者的社会地位、生平经历、享乐生活以及拥有的财富,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纺织画像石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纺织画像石,画面分为四层,一、二层刻有建筑在楼阁上的水榭,二层右边部分刻有众多武器悬挂在架上,象征着放置兵器的武器库;左边形象地刻有众人纺织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