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
(一)阅读自学习惯
爱阅读课外书籍,平均每两周看完一本课外书;看完课外书后,能大致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能独立完成课内阅读训练,正确率高。
其次还要做好摘录。
读一篇文章就摘录一些好词佳句。
以丰富词汇。
(二)预习、复习的习惯
在预习时可以把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能了解明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语文学科要孩子自学字、词,运用工具书帮助理解新词的意思,并作好必要的书面记录。
能给课文标好自然段,朗读到流利为止;在复习时,要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条理地进行复习,复习时要能抓住重点核心内容复习,可复述给父母亲听。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
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能有顺序地观察实物和模型,看出事物的外部特征。
能写简单的观察日记。
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说出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进行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六)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
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及时给以鼓励。
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七)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三: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互相考一考。
四: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八)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
料好处很多。
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
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
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
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九)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