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灌区量水技术培训教材

灌区量水技术培训教材


梯形薄壁堰: 图解
长喉道量水槽(量水槛)
z量水槛由上游行近渠道和喉道组成。喉道断面与渠道 断面相同。横断面有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其他规则的 曲线形状。 z量水槛顶长度是堰前最大水深的1.5~2.5倍,迎水面 用1:3的斜坡与原渠底连接。堰后用较缓的斜面与渠底衔 接,也可不设斜面,垂直与渠底斜街。底部应设排水管。 z长喉槽遵循明渠均匀流的流量计算原理。国际标准 (ISO4359)对明渠测流推荐了三种类型的长喉槽:矩形 喉道槽、梯形喉道槽、U形喉道槽。对应不同槽型有不同 流量计算公式,流量计算较为复杂。武汉大学研究表明 误差小于1.5%。
标准断面量水: 示例
问题?
浮标量水
z 方法
¾将浮标投入水中,观测单位时间内浮标运行的 距离,即可得到水面流速,再乘以系数即得断面 平均流速。
z 要求
¾该方法对渠道、水流无特殊要求,但水面应该 无波动,无涡流。 ¾新版国标《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未列入浮 标量水方法。
浮标量水: 图解
水面浮制和调节河渠中的水位和流量,常在河 渠中修建各种闸坝。从闸门下泄的水流与闸门下 缘相接触的称闸孔出流;从建筑物顶部溢过,不 与闸门相接触的称堰流。根据堰坎厚度与堰顶水 头之比,又分为①薄壁堰流(<=0.67);②实用 堰流(0.67,2.5]; ③宽顶堰流(2.5,10];当大于 10时,则为明渠水流。
z渡槽是输送渠水跨越山冲、谷口、河流及交 通道路等的交叉建筑物。其断面规则,水力条 件稳定,流量计算简单,用作量水精度较高; z用作量水的渡槽,其水面应不受下游壅水影 响,槽身不应有漏水现象; z在渡槽进、出口和中间槽壁上各设一个水 尺,水尺的零点与该处槽底高程相平; z中间水尺读数为槽内水深或称为平均水深。
堰流基本公式
z堰流基本公式:确定堰的过水能力(即流量) 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式子,由能量守恒方 程式推导得到.对堰顶过水断面为矩形的薄壁堰 流、实用堰流或宽顶堰流都是适用的。
Q = mnb 2 g H
3 2 0
Q = σ s ε 1 mnb 2 g H
3 2 0
H0:堰顶总水头,在堰的上游(3~5)H处量取H和V0计算; M:流量系数,是综合反映水头损失,收缩程度等各种因素的综 合系数,对不同类型的堰流,m值不同;n:堰孔数。 B:堰顶宽度(堰顶过水断面面积为矩形)
虹吸量水: 图解
竖井式倒虹吸管
斜坡式倒虹吸管
虹吸量水: 图解
倒虹吸效果图
进口应设置拦污栅
跌水(或陡坡)量水
z跌水是一种落差建筑物,修建在渠道落差集 中的地方,连接上、下游渠道,从而避免了大 填方或深挖方。 z因其流量受影响因素较小,计算又简单,因 而量水精度较高。 z水尺应安设在建筑物上游3~4倍渠道正常水 深处,水尺零点与跌水底坎相平,以便直接读 出上游水头。
Q (L/s)
50~70 70~100 100~140 140~185 185~240 240~300 300~375
三角形薄壁堰: 图解
矩形薄壁堰
z矩形薄壁堰分为无侧收缩和有侧收缩两类; 堰顶宽度与行近渠槽等宽时称为无侧收缩矩形 薄壁堰;堰顶宽度小于行近渠槽宽度时为有侧 收缩的矩形薄壁堰。 z一般在坡降较大的顺直平滑的矩形清水渠道 上使用 z矩形薄壁堰前泥沙容易沉积,影响测流精度
z过水断面为三角形缺口,角顶向下。常用的 堰顶夹角为45度、90度。 z三角形薄壁堰测流精度高,一般适用于比降 较大或有跌坡的小型渠道上,最适宜在实验室 或试验渠道上测定流量(流量小于100L/s)。 z堰前易沉积泥沙,降低测流精度。水流中有 较多漂浮物时,堰口容易被漂浮物堵塞,严重 影响精度。同时,三角形薄壁堰过水能力小, 如水流呈淹没状态时,计算复杂精度降低。
水面浮标易受风的影响,如改为底部加重,部分沉于水中的圆 杆,则浮标可呈垂直式的漂流而反应垂直断面的平均流速,称 之为杆浮标。
水工建筑物量水
z利用水工建筑物量水是较为经济、简便、避免 二次水头损失的量水方法,在有可能用水工建 筑物量水的地方,应优先考虑使用。 z常用的量水水工建筑物
¾ ¾ ¾ ¾ 闸涵 渡槽 虹吸 跌水
梯形薄壁堰: 参数表
梯形薄壁量水堰几何尺寸关系表 B 25 50 75 100 125 150 b 31.6 60.8 90.0 119.1 148.3 177.5 H 8.3 16.6 25.0 33.3 41.6 50.0 H 13.3 21.6 30.0 38.3 46.6 55.0 T 8.3 16.6 25.0 33.3 41.6 50.0 P 8.3 16.6 25.0 33.3 41.6 50.0 D 26.6 43.2 60.0 76.6 93.2 110.0 L 64.2 110.0 156.0 201.7 247.5 293.5 流量范围 (L/s) 2~12 10~63 30~178 61~365 102~640 165~1009
闸涵量水:上下游水尺
z上游水尺: 应设在闸前渐变段上游3~5倍闸 前最大水深处; z下游水尺: 应设在下游水流平稳处; z闸前水尺: 可直接绘设在闸前侧墙上,水尺 距离闸门等于1/4单孔闸宽; z闸后水尺: 可直接绘设在闸后侧墙上,水尺 距离闸门等于1/4单孔闸宽并不得超过0.4m。
闸涵量水:注意事项
z各水尺零点均应与闸底位于同一高程,误差 应小于±0.002m。 z水尺刻度应清晰易读,最小刻度值可取 0.005m。 z上下游水尺分直立式和斜坡式,可绘制在渠 道边坡上或设在靠桩上,桩基要牢固稳定,也 可设置在岸边的观测井内。
闸涵量水:图解
闸后水尺 下游水尺
闸门启闭标尺 闸前水尺 上游水尺
渡槽量水
渡槽量水: 图解
虹吸量水
z虹吸管是渠道与河流、谷地、道路、冲沟及 其他渠道相交时,为连接渠道而设置的压力输 水管道。 z水尺安设在倒虹吸上下游距进出口各约4倍渠 道正常水深处,上下游水尺零点与进口底缘相 平。 z利用倒虹吸管量水,进、出口处应设置拦污 栅,并应注意随时清除栅前污物,以提高水尺 读数的精确度,并使水流通畅。
矩形薄壁堰: 参数表
矩形薄壁堰: 图解
z堰上水头小于0.15m 时,稳定的水头流量关 系已不能保证,使测流 精度大受影响。
z堰口宽度b≥0.15m
梯形薄壁堰
z梯形薄壁堰结构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缺口,堰 口侧边比应为1:4(横:竖) z量水壅水较高,水头损失较大,同时堰前易 沉积泥沙 z适宜在水头条件较好(渠道比较大)、含沙 量小的渠道上使用。
跌水量水: 图解
跌水量水
特设量水设备
z特设量水设备,系专门为量水而设立,不作它用; z这类设备一般分为量水堰和量水槽。
常用特设量水设备 薄壁堰 特 设 量 水 设 备 量水堰 宽顶堰 实用堰 量水槽 长喉道量水槽 短喉道量水槽 常用特设量水设备 三角堰、矩形堰、梯形堰、抛物线型堰 矩形宽顶堰、圆头形及无底坎宽顶堰 曲线形实用堰、折线形实用堰 矩形,梯形,U形,三角形,抛物线形 巴歇尔量水槽,无喉量水槽, 矩形或抛物线形短喉道测流槽,
量水设备选择的基本要求
z准确度:应具有一定的量水精度和准确度,以满 足需求为原则; z适应性:量水设备应与渠道的过流能力相适应, 造价低廉,施工简易,观测方便; z便捷性:测算要简捷,观测和计算要简单,宜行 水头损失要小,测流范围要大; z灵敏度:测水设施应具有适当的灵敏度,能够正 确及时感知水情变化; z抗干扰:抗干扰,水质、水温、泥沙等影响;
标准断面量水
z系选择(或专门修建)一段断面比较稳定均 直、没有回流影响的顺直渠段(测流渠段也可 以人工加以衬砌,以保证渠床稳定),在渠道 内设立一水位尺,利用流速仪测定不同水位时 的相应流量,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z测流时,测流渠段的水流不应受下游节制闸 或壅水建筑物的影响.
标准断面量水: 断面及水尺
u:流量系数,H0:闸前总水头,b:闸孔宽度,e:闸孔开度。
灌区量水监测要素
z基本理论:水力学; z基本方程:连续方程和能量方程; z基本公式:孔流和堰流; z基本要素:水位、开度、流速
灌区量水规划的一般原则
z布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物量水,并视实际需求与可能, 逐步安装特设量水设备; z设置顺序:一般应从源头开始,先上后下,先干支后斗农,逐 级延伸;优先保证用水单元分界点的计量和满足特定目的及需 求; z方法选择:水源及引水渠宜采用水工建筑物量水;配水渠(支、 斗)、分水点(斗、农)宜采用特设量水设备量水; z单元划分:条件有限时,宜适当放大用水单元,单元内部分 摊;条件成熟后,缩小计量单元; z精度要求:计量的精确度不应片面要求过高:一般仪表量水误 差不超过5%;特设量水设备8%;水工建筑物量水10%;
孔流基本公式
z水平底坎上平板闸门的出流,H为闸前水头,e 为闸孔开度。当水流行近闸孔时,在闸门的约束 下流线发生急剧弯曲;出闸后,流线继续收缩, 并约在闸门下游(0.5~1)e处出现水深最小的 收缩断面。闸孔出流受水跃位置的影响可分为自 由出流及淹没出流两种。
Q = μ be 2 gH 0
Qs = σ s μbe 2 gH 0
三角形薄壁堰: 参数表
z堰上水头应大于0.06m。 堰口与两侧渠坡的距离T及 角顶与渠底的高度P,不应 小于最大堰上水头H。
直角三角形量水堰结构尺寸 渠道流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最大水 头H (cm) 30 35 40 45 50 55 60 口高 h (cm) 35 40 45 50 55 60 65 槛高 p (cm) 30 35 40 45 50 55 60 堰高 D (cm)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边宽 T (cm) 30 35 40 45 50 55 60 堰宽 L (cm) 150 170 190 210 230 250 270 堰口宽 b(cm)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灌区量水技术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北京 2011.07.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