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等方法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具体真实的画面,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两首古诗进行诗题比较、内容比较、结构比较、情感比较,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同一题材古诗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和倾听的习惯。
4、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等方法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具体真实的画面,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两首古诗进行诗题比较、内容比较、结构比较、情感比较,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同一题材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 伴奏曲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比较阅读学法:结合图片、结合资料、结合字义、联系上文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2)1、一提起古代文学史,人们总会想到“唐诗——宋词”,但是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走进两位宋朝诗人所写的七言古诗中。
2、板书课题: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二、比诗题找异同初感悟(2—3)1、齐读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他的眼睛,你们看到那些相同之处?相同之处:1、都有“四”《乡村四月》中的“四”:指的是农历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指的是一年中的四季。
这两个“四”都表示时间,在诗题中我们读出了时间。
你们还读出了什么?2、都有地点:“乡村”和“田园”,都像我们揭示了故事所描绘的是田园景致。
所以我们把这一类诗称为田园诗。
不同之处:从《四时田园杂兴》多了两个字——杂兴,结合书中注释,你读出了什么?(一年四季中田园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兴致。
)杂:各种。
兴:兴致。
所以读作四声。
再读课题——四时田园杂兴(xìng)三、初品读理学案(2—3)1、老师把大家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出示:观察:第二组书下有注释。
(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理解第一类词语。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请带着你的理解来再读古诗。
(指名学生读诗,并进行他评。
)1、出示两首古诗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指名学生诵读,并进行他评。
过渡语:想要读好古诗,先要了解诗意。
四、比内容解诗情入诗境(15-20)(一)分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抓景物细品读)过渡语:看来读好古诗,只凭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真正融入到诗人笔下的情境中。
1、此刻,我们和南宋诗人翁卷正漫步在这四月的田园景色中。
(1)抬眼望去,细心的你看到了什么?山原这是怎样的山原?(绿色的)在这山陵和原野上什么变绿了?(小草、树叶、树木、竹叶)原来,绿色遍布了山陵和原野。
(指名:遍——遍布、布满。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这真是——绿遍山原。
川(结合图片理解难词)你和翁卷还看到了什么?(川)什么是“川”?(平地)这是怎样的川?(白色的)这白色从何而来?出示图片——理解“白满川”(水田里的水光映着天光,折射出银色的光芒布满了平地。
)近处的水田,在日光的辉映下折射出银色的光芒,布满了平地。
这真是——白满川。
这绿色和白色互相映衬着,让我们——陶醉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指名读)让我们——赞美、向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小组读、全班读)作者从远山到近川,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这就叫做——(由远及近。
)雨(结合资料理解难词)怎样的雨?(如烟的雨)春天的风吹面不寒,春天的雨温柔缠绵。
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雨。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指导朗读:正因为雨洗草木,树叶郁郁葱葱,才让山原铺上了绿色的地毯,稻田波光粼粼,才会有——(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2)过渡语:山原是静止的,白川是——静止的,而烟雨是——动态的,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动静结合。
你听,从远处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催促着人们——布谷布谷,早点耕种。
入情诵读四月的江南,山坡绿了,水天茫茫,这是——(指名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四月的江南,绿的树木,白的水田,这是——(指名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四月的江南,子规声声,烟雨蒙蒙,这是——(女生读: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江南,鸟声悠远,春雨如烟,这是——(男生读: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齐背)2、诗人笔锋一转,三四句开始写乡村中的人们。
出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闲人少:(结合字义、理解词义)你读后有什么感受?(人们很忙碌)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闲人少)出示“闲”字解释:闲:1、无事,与“忙”相对2、指房屋、物品等放置不用3、安静、清静4、与正事无关请选择正确的解释:(1)闲人少就是指(无事的人少)从哪个词看出闲人少?(才了……又……)(2)蚕桑(借助图片)你想来了解什么是蚕桑吗?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采桑、给桑、上山、收茧也就是采桑养蚕。
刚刚结束了采桑养蚕的工作,又去——插田。
(3)插田(借助图片)农民们正在紧张忙碌的在水田里插秧。
3、略处理《四时田园杂兴》是呀!乡村四月闲人少,那在范成大笔下,村庄儿女们又在忙碌什么呢?(1)理解难词(联系上下文)耘田(什么时候?白天)绩麻(什么时候?夜晚)(村民们日夜忙碌着!耕织(耕指什么?织指什么?)与前文呼应——昼出耘田夜绩麻种瓜(2)情境创设——情景再现: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儿女、童孙)师: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想象范成大会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情景再现: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指名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指名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小组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小组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小结: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烈的劳动生活场景,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兴致,为生活而忙碌着。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四时田园杂兴》(生配乐感情诵读)播放民乐笛子独奏《小放牛》五、比结构学写法进诗境(1)1、现在,我们回头来观察两首诗的结构。
《乡村四月》先写景再写人动静结合《四时田园杂兴》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2、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加以应用。
六、比情感找不同解诗情(2—3)过渡语:两位诗人所描写的都是初夏的田园风光,但是由于作者的经历不同,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向大家介绍你眼中的翁卷与范成大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
生卒年不详。
南宋诗人。
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在"永嘉四灵"中,他的年纪最大。
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所以他只是以布衣终身。
翁卷就生活在这里,他亲眼目睹着村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
他在心底,对这些劳动人们除了赞美,还有一些——同情。
(板书:赞美同情)范成大:范成大(1127-1206)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苏州吴县)人。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官至参知政事。
(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这组是写在他六十多告老还乡后,在故乡生活中的一个初夏农忙场景。
所以说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热爱劳动的孩童们的喜爱之情。
(板书:热爱喜爱)一样的田园景致,两位诗人的观察角度却是不一样的。
当读完这两首诗时,我们为翁卷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共鸣,为那些不懂农耕之事的天真的孩子们产生产生喜爱之情。
再读两首诗。
(男女生接读)七、修改学案、完善学案(4)八、学方法,拓展诗,比较读(3)1.这节课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古诗?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学习古诗,比较诗题、比较内容、比较写法、比较情感。
2、介绍田园诗(1)指名学生汇报,你读过的田园诗。
(2)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sù)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归园田居五首》之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你能运用这种方法把其中一首和今天学的两首进行比较阅读吗?板书: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景感翁卷范成大致受赞美热爱相各同情喜爱同异预设:《乡村四月》第一组:遍雨如烟闲人少蚕桑又插田第二组:白满川子规才了……又……《四时田园杂兴》第一组:昼出各当家耕织桑阴第二组:耘田绩麻供傍遍:遍布雨如烟:细雨好像薄薄的烟雾。
白满川:白色布满了平地。
蚕桑:采回桑叶喂养春蚕。
绩麻:搓麻。
闲人少:选择解释闲:1、无事,与“忙”相对 2、指房屋、物品等放置不用3、安静、清静4、与正事无关昼出:观察“昼”,与太阳有关。
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就叫做——昼,也就是白天。
各当家:谁当家?(村庄儿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织布)谁除草?谁织布?——所以说,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
耕织:耕——耕地织——织布与前文中的那句相对应?(昼出耘田夜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