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

一、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原意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 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 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 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 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 植物的产量。
“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 约,常因这一因了的增减成升降”。
①生产中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和补充限制 因子;②欲充分发挥肥效,必须注意施
肥措施与其它因子的配合。
第三节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的基 本内容
(一)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 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 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 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再增加而报酬的增加 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4. 田间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 提高产量
最小养分是限制产量提高的关键 因素,合理施肥一定要强调针对性, 如果找不准最小养分而盲目增加其它 养分,其结果必然是最小养分得不到 补充,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依然 存在,导致元素间的不平衡成分增大, 产量降低。肥料利用率下降,从而影 响施肥的经济效益并引发生理病害和 产生环境污染。举例。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 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
(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 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 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 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 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 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 系,否则将会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 误结论。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 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2.限制因子律 1905年由英国学者布菜克曼提出。
(1)影响作物生产的生态因子 土壤的通气; 水分; 有害物质; 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降雨 量等。
(2) 中心意思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
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 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 物才能继续增长。 (3)实践意义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 磷钾等矿质养分,而且还需补充氮素 等养分。
3.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 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忽视了有机 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 分强调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
重要性。
4.李比希反对布森高(Bausingault)关 于豆科作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也是 错误的。
二、内涵 (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 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 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猎物少了?
(二)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 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 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三)为了保持元素说的中心思想 就是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 东西。
第五单元,10% 报酬
第四单元,25% 报酬

第三单元,50% 报酬
量 价
第二单元,100% 报酬

第一单元,200%
1234 5
投入价值一单元
报酬递减率说明
(二)米氏学说
燕麦磷肥试验(砂培)
每盆施P磷2O5()量
每盆干物质/g 产量
/g
实测值
计算值
0
9.?80.50
第一篇 施肥原理
第一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河南农业大学 韩燕来
第一节 养分归还学说
J.V.Leibig
一、养分归还学说的原意
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 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 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 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 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 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 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 地施加灰分。
限制养分 C
产 量 限制养分 B
最小养分图示
养分 A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 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多种
营养元素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而这些元素大多数要从土壤中吸收, 这就要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应 该是丰富而成比例的。
2.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 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 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三、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之 处及其发展
1.完全归还的见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方法是要根据土壤养分状 况、作物需肥特点、养分归还率高 低而归还,重点归还与作物产量和品 质关系密切的,作物需要量大而土 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低,归还率低的 养分。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获 得足够数量的氮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最早出现的最小养分应该是作 物需要量大而归还土壤中少的大量 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3. 最 小 养 分 会 随 条 件 改 变 而 变 化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 施肥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土壤 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满足作物生长 对该养分的需求后,作物产量便会明显 提高,之后,原来的最小养分则让位于 其它养分,后者则成为新的最小养分而 限制作物产量的再提高。
而事实上,1870~1880年间海尔瑞 格(Hellriege)等发现了根瘤菌的固氮 作用以后弄清了轮作中插入豆科作物由 于其固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 壤耕层氮素含量,成为植物氮素营养的 重要来源之一。
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 还的主要方式:合理施用化肥。
第二节 最小养分律
(law of the minimum nutrient)
(二)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 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一面。
(三)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 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 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
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
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 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 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 等于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