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施肥原理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根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2最小养分律 1.中心内容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 分。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这个最小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忽视这个养分限制因素,即使继 续增加其他养分,植物产量仍难以提高。 2.应用注意 最小养分不是指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而是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土壤供给能力最 低的那种养分。 最小养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关键。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不针对性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它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植物产量,而只能造成肥料的 浪费。 最小养分通常是大量元素,但并不排除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的可能。 正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是呈直线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就应该根据植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来确定获得 高产的最佳施肥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4 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
5.4.1合理施肥的方式
•基肥 •追肥 •种肥
种肥
•追肥
基肥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4.2合理施肥的方法
撒施 把肥料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把肥料翻入土中。 条施 即开沟条施肥料后覆土。 穴施 穴施是在播种前把肥料施在播种穴中,而后覆土播种。 分层施肥 将肥料按不同比例施入土壤的不同层次内。 随水浇施 在灌溉(尤其是喷灌)时将肥料随灌溉水而施入土壤的方法。 根外追肥 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面,以供植物吸收。 环状和放射状施肥 常用于果园施肥。 拌种和浸种 拌种是将肥料与种子均匀拌和后一起播入土壤。浸种是用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来浸泡种子,待一定 时间后,取出稍晾干后播种。 蘸秧根 对移栽植物如水稻等,将磷肥或微生物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浊液,浸蘸秧根,然后定植。 盖种肥 开沟播种后,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盖在种子上面的施肥方法。
肥料中养分含量)] ×100% 得到了以上数据后代入斯坦福公式,就可以算出某种肥料施用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4.配方施肥的实施 配方施肥在实施中必须重点抓好下列几个环节: 收集当地有关技术资料 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植物种类和产量、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施肥水平、
土壤理化性质、肥料试验结果及土壤改良和土壤普查资料等。 制定适宜当地的配方方案 体的技术措施。 制定“高产栽培”的施肥制度 施肥制度包括施肥的次数、时间、用量和方法等。在实践中, 根据配方区的资料及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配方方法,制定出具
不可缺少;特定症状;直接营养作用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在新陈 代谢中起催化作用;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迁移途径:截获、质流、扩散 吸收方式: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影响因素:温度、光照、通气、pH值、养 分等 应用时应注意溶液组成、溶液浓度及反应、 溶液湿润叶片时间、叶片类型、养分移动性 等
植物营养 特性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5.2.1土壤养分概述 1.土壤养分的来源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土壤矿物质风化所释放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养分; 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集聚作用; 大气降水对土壤加入的养分; 施用肥料,包括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中的养分。
土壤肥料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3植物营养的特性 1.植物营养的选择性 高度的选择性。 植物的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植物吸收养分的主动性。 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植物营养期中,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两个 极为关键的时期:一个是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另一个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1.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植物组成元素主要是C、H、O和N等;余下的 5%~10%为矿物质,也称为灰分,植物营养 元素可分为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和非 必需的营养元素。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确定标准 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 养元素,一般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 (1)不可缺少;(2)特定的症状;(3)直接 营养作用。 作物营养元素视频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概述
5.1植物营养特性 5.1植物营养特性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5.3合理施肥基本 5.3合理施肥基本 原理 5.4合理施肥的方 5.4合理施肥的方 式方法 本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与营养特性、植物吸收养分的基本原理;认识 土壤养分与合理施肥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地作物合理施肥。 能力目标——能调查评价不同作物各种施肥方法应用效果;能结合当地土壤、作物 情况,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 教学重点: 植物对养分吸收原理及应用。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 配方施肥(养分平衡方法)原理与应用。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3报酬递减律
1.中心内容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加,单位投入的报酬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2.含义 这一规律是以各项技术条件相对稳定为前提,反映了某一限制因子与植物增产的关系; 报酬递减律是说明投入和产出两者的关系; 正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是呈直线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就应该根据植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来确定获得 高产的最佳施肥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1养分归还学说 1.其中心内容是: 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秆)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土壤肥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要想恢复土壤肥力,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 为了增加植物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加矿质元素。 2.应用注意 植物带走的养分不需要全部归还的,应该归还哪些元素要根据植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供给水平而 定,元素不同归还程度不同; 农业生产中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会使土壤养分失调,造成植物减产; 施肥不足或不施肥料,也是违背养分归还学说的。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4因子综合作用律 1.中心内容 植物产量是光照、水分、养分、温度、品种及耕作栽培措施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有一个 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 2.注意问题 因子综合作用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它对指导施肥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施肥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到 养分因子中的最小养分,还不能忽视养分以外生态因子供给能力相对较低的因子的影响。
植物对养分 吸收
根部营 养 叶部营 养
合 理 施 肥 原 理
植物营养特 性 土壤养分 基本原理
选择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水溶态、交换态、缓效态、难溶态、有机态养分 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 施肥方式 施肥方法 基肥、种肥、追肥 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肥、随水浇施、根外追肥、 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拌种、浸种、蘸秧根、盖种肥 等
2.土壤养分的形态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水溶态养分 是指能溶于水的养分。 交换态养分 是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离子。水溶态养分和交换态养分合称速效养分。 缓效态养分 是指某些矿物中较易释放的养分。 难溶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且不易分解释放的养分。 有机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它们多数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需经过分解转
化后才能释放出有效养分。
土壤肥料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2.2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
植物吸 收养分 土壤空气 交换性离子 表面吸附
土壤溶液 养分元素
有 机质 微生物 固相矿物
降雨+蒸发 排水施肥
土壤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