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年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的意义是辞旧迎新,可是传统年俗才有浓浓的年味。
城市生活新的东西越年味却慢慢淡了。
过年,就是要过传统,我上网查了查,以及咨询了家里的爷爷奶奶他们老一辈的贵州过年的习俗大概有以下几个:
扫灰尘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
子”。
每到过年时,从腊月廿四、
廿五就要开始大扫除:清洗各种
器具,拆洗被褥
窗帘,掸拂尘垢
蛛网,把旧的、
不要的东西都清
理出家门。
贵阳
话叫“扫扬
尘”,“尘”、“陈”谐音,寓意扫除一切晦气,以求新年新气象。
杀年猪
贵州农村有杀
年猪的传统。
年底杀
猪是一件重大的节日
活动,一般进入腊月
中旬,家家户户就开
始杀年猪。
杀猪人家
要请全寨子的人帮
忙,猪内脏如猪心、
腰子、猪肝、血旺、
大肠、肚子等分开炒
成菜再下到锅里,凑
成一锅大杂烩煮成火
锅宴请客人,谓之
“刨汤”,新鲜五花
肉直接片来下在锅
里,鲜美异常。
剩下的肉一般腌制香肠腊肉,用松枝熏好后挂在灶头要吃到第二年的腊月,贵阳人谓之“老腊肉”,比一般腊肉好吃很多。
多年前还只是在农村流传,后因其热闹红火的场面,城市里的人也开始到乡村吃“刨汤”。
贵阳周边出现了许多可以吃刨汤杀年猪的地方。
客人可以事先电话预定好生猪及杀猪时间,到时候吃完年猪把预定的猪肉带走。
打糍粑
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清洗糯米,并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人则开始准备打糍粑的用的粑锤,准备好了粑锤,还要准备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头做的,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
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由男人们来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锤揉烂,才开始轮番上阵反复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黏的糍粑为止。
打好的糍粑团成一个个的小圆糍粑,圆圆扁扁、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细腻,并伴着一股别样的米香,令人惬意舒坦。
请年神
年货置办妥当,也到了农历的腊月三十,辞旧迎新的好戏也就开始上场了。
在农村有些人家还要挑时辰,可以提前一至两天进行。
在其他县市,有的山村则选择在除夕下午2时左右进行。
请年神时,在八仙桌上摆上熟品,包括公鸡、鱼、猪头(或者猪肉)、豆腐和年糕,五个供品中必须含“三牲”(鸡、鱼、猪),而且这些供品上要覆上一张红纸。
然后点上一对红烛,在装有米的三只碗里各插上香火,桌上还要摆三只酒盅。
准备妥当后,请年神的人先斟上头遍酒,跪拜三叩头,祈祷来年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幸福长寿和子孙满
堂。
然后,又加上二次酒,稍
后燃放鞭炮,请年神方告结束。
吃年饭
三十夜晚上吃年饭是
贵阳人过年的重头戏。
一到年三十中午,大街上就变
得空空荡荡。
大家都窝在
家里打麻将、准备年夜饭。
大约到6点左右,爆竹声开始响起来,此起彼伏一直
持续到7点多——贵州人
一般会在开饭前放一挂。
没有禁
放措施之前,这个时段的
爆竹震耳欲聋,全城硝烟弥漫,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战争。
这样的情景凌晨还会重演一次。
后来贵阳禁放了一段时间的鞭炮,空气干净了,耳朵清净了,年味却淡了不少。
现在鞭炮可以放,只是在一些地方限制燃放。
吃年饭之前,一般都会祭祖。
给祖先上香燃烛,保佑全家平安喜乐。
拾柴
大年初一,贵阳人纷纷涌入黔灵山公园,捡拾树木枯枝,柴财同音,谓之“拾
财”。
因为散落的树枝有
限,还曾经出现过游人将
树枝掰断甚至砍树拿走
的事情。
所以现在黔灵山
公园每年都会提前准备
数车柴火,每次也都会一
抢而空。
这一天的黔灵山
公园也是人山人海,状如
周末高峰的市西路。
近年来,由于到贵阳
的外地人多,在黔灵山公园拾财的人群里,也出现了不少外地人的身影。
初一不动火
贵州年俗,初一不做饭,吃年三十年饭的剩饭剩菜,或者吃粉吃别的小吃。
过年期间,贵阳有许多传统的小吃美食,比如甜酒耙、汤圆、耳块粑、糍粑、黄
糕粑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原来烧煤的时候,常常一家人围坐铁炉子边,在炉盖上烧糍粑蘸水豆豉吃,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