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贵州四大古镇及人文景观共六处
贵州四大古镇及人文景观共六处
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 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 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 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
古巷道 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石牌坊巷、四方
井享、复兴享、 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 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 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 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 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且水质极 佳,甘冽爽口。
3.特色建筑
石牌坊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 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 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 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 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 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 品”,三座石牌坊目前也成为摄影发烧友的挚爱。
登临城墙,环顾四周,心中顿生豪迈之情。来到城墙东端,脚下 是几十丈高的悬崖边缘,俯睨身下,山岭峡谷之中,青龙洞古建筑群 尽收眼底,此时你把酒临风,将宠辱皆忘。
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
达文祖父 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继祖业,周瑛 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国民政府驻日参赞、领事。后为外交 官。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 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 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 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 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 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 片等。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址。
的军事演变过程。充分发挥了雄霸黔东大门军事堡垒和中国南丝绸之 路作用。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每年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 明代的端阳龙舟文化节,以舞阳河为赛场,极具盛况,久负盛名,充 分展示出“歌舞地”[吴敬梓《儒林外史》语]的古朴绚丽风采。民间传 统活动的兴盛,反映了镇远经济文化的繁荣。镇远是中国近代重工业 的发祥地。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 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造轮船下洞庭入长江,是近代工业传统 古驿道,也是现代工业——贵州青酒集团所在地。镇远古城历经千载 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3.古镇及附近景点
府城垣全长2公里,高5米,宽2.8米,沿北侧砌成垛口,共有间 隔一致的英垛口76个,每个垛口0.7米见方,上有2米宽可作行人道 用。城墙中段有方形炮台一个,炮台西南50米为城垣最高点。海拔 688米处有士兵守宿指挥堡一间,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占地27平 方米。基石全为长条细凿青石垒砌,每边中部均有长方形台阶进入堡 内。城墙全系正方青石细凿砌筑,凝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600 多年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与城垣周围石质各异。
人。“破镜重圆”半含水中半露峥嵘;鸳鸯夫妻结队戏水,情深意浓; 奇妙的三叠水、珠落玉盘直泻深潭;喊泉神灵有喊必应,呼之水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止呼水隐;石峰神形如“孔雀开屏”、形态逼真;“大圣师徒”前往探幽, 忙里偷闲,“面象山”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整个景区一湾一画,一步
一景,令人流连忘返。
青龙洞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镇远古镇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 多个少 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 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 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镇远古镇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 均气温在16.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煦。
镇远古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传统文化的迷宫”、“自然与
文化的完美结合的胜地”。集文化名城、名山丽水、自然文化、民族 分情为一体。因此也被誉为“完美的山水古城、难得的度假胜地”。
府城垣 镇远府城垣,位于镇远县城北石屏山山顶上,建于明代初期。府
城垣北跨石屏山顶几个山头,东起于石屏山东段的悬崖之顶,顺山势 起伏延伸向西直至天后宫西侧下石屏山西段南麓至水北岸。南临?水, 以?水为天然屏障。人 称:“屏山为城,?水为池,金汤之固,其无逾 于斯乎”。专家考证后誉为“南国苗疆的塞外长城”。
原生态高过河 高过河自然风景区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充满野趣神韵的旅游处女
地,位于镇远北部羊场与尚寨乡的洞塘,西至大地乡路腊村境内,以 龙江河的上段---高过河为轴线,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差200米, 两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数公里景区内山势险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 人迹罕至。
舞阳河 舞阳河以高峡平湖、瀑泉飞流、喀斯特为主体;山色水韵风光迷
据专家考证,砌筑城垣所用石料,全从山下采集,凿成料石,然后一 块一块运上山,整个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据镇远老人说以前 府城垣平均高度9米,但是镇远人把府城垣的岩石拆下来用于围山造 田,导致府城垣严重的毁坏,不过现在仍然能感觉出府城垣的浩瀚, 围山造田也导致以前镇远的泥土和钱财一样是镇远人重点看护的物 品。
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览逗留。
报京 中国北侗族最大寨——报京侗寨古称京档洞,位于贵州镇远县城
东南部37公里,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 等十几个侗族村寨。报京东邻三穗县,南连剑河县,海拔800米。年 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宜人。由于自古交
通闭塞,保留了较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 独特的侗族习俗。 古民居
一、黔东南镇远古镇
1.简介
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 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 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 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 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 此外,沿舞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等旅游景点。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 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 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 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7处。
状元府 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
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 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 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 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 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 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 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
2.文化积淀
镇远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 神基调的古城。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 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 之称,青龙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对联等可佐证。当时地方京剧、 花灯戏、河灯、社火的繁荣,商业与军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军事 体系浑然天成,体现了“威镇远方军事的强驽之首”而“云南丽江之末”
青岩民居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
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 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 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古镇的民居依山就势,就地 取材,石砌的围墙、路面、柜台、庭院及石滩、石磨、石碾、石缸随 处可见,石砌的院墙据说是以糯米熬浆黏合而成,极富地方风貌,因 此,青岩古镇又被誉为青岩石头城。
放水耗子
“水耗子”是一种在水上放的特制小型烟花,一般节日都可燃放。它是 用草纸一层层地卷糊,再用各种颜色画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后 用石蜡化油包封耗子体。内装两层火药,一层格药,以导火线依次连 接。燃放时,先择一个平静宽阔的水面,将水耗子点燃放入,水耗子 便会一会。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好象一只活鲜鲜的 真耗子,非常有趣。
翘翼飞檐、 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 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 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 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铁溪景区 文学名著《儒林外史》总共有50回,却用了3回的篇幅描写镇远。
在第四十三回,吴敬梓写道了“龙神嫁妹”之地--铁溪。以翁仲河的溶 洞奇、龙池水的宝蓝和深不可测,以及郁苍幽深的森林和峡谷令人神 往。铁溪的名山胜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人,许
每年正月间的舞龙、跳花灯、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场,正月十五 的龙、灯活动,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农历二月十九、九月 十九的观音会等等,场面都十分热闹。
放孔明灯
孔明灯的燃放时问一般在放完宝鼎后。孔明灯灯罩呈圆柱形,高约五 尺,上面封顶。恰似一只倒扣着的大屯箩。灯罩的底部糊在直径为三 尺左右的圆形竹圈,竹圈上捆着一十字形细铁丝架,铁丝架中央绑着 用菜油炸透的纸捻。在燃放孔明灯时,先用一捆稻草燃烧,让其热气 将又软又长的灯罩充壮,再点燃纸捻,保持罩中空气的热度。由于热 空气比冷空气轻,孔明灯便缓缓升向天空。由于纸捻充足,飞行既高 又远,象一颗星星在天上飘移。当纸捻燃尽,灯便会自行落下,由于 又高又远,又是黑夜,很少有人知道孔明灯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