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2一、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2(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背景 (21 世界经济一体化 (22 区域经济集团化 (23 东亚区域内国际分工体系由产业间分工模式向产业内 (24 东亚区域内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 (2(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非经济约束条件 (3(1主权因素 (3(2宗教文化因素 (3(3历史因素 (42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问题 (4(1美国因素 (4(2东亚内部的主导权问题 (5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途径 (6(一切实深化东亚地区的经济互利合作,使东亚成为命运密切相关的“经济共同体” (6(二不断增进东亚各国直接的政治互信,化解彼此的利益纷争 (6(三积极倡导“和谐东亚”的理念,逐步形成“东亚意识” (7(四理性务实地确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理想化为现实的图景 (8参考文献 (9致谢 (9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07财务管理专业学生XXXXX指导老师XXXXX摘要: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特征,但是与北美和欧盟相比,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却远远落后,毫无疑问,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缓慢步伐已经成为了东亚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间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多个障碍因素,其中包括东亚国家的主权偏好、宗教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非条件因素和美国作为区域外力量的巨大影响以及地区经济主导国家缺失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途径。

关键词:东亚经济一体化主权偏好文教文化历史经济主导Factor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Student majoring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Name Zhao JifengTutor Hu Zundong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riven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ecome the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ith new features, but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eu, compared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pace but lags behind, no doubt,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slow pace has become the east Asia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tleneck. There are many i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main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east Asia economic integration, including many obstacles in east Asia national sovereignty preferences, religious and cultural factors, histor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unconditional factor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gional power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lack of dominant coun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mainly elaborates ways future prospects.Key Words: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overeign preferences Religious Culture History Economic leading引言“东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贸易额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但却是世界上贸易自由化进程最慢、市场壁垒较高的地区之一,极大的限制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因此,对于东亚国家来说,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谋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东亚各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合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已经从设想转变到实际行动的轨道上。

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因素也甚为错综复杂,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无疑是曲折和漫长的。

本文只是挑选了诸多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因素中的几个予以试探性的分析。

这几个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们既能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也能成为其阻力;这取决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东亚国家的把握。

一、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背景1.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交通通信的进步 ,商品和要素更加快捷地跨国界流动 ,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和融合空前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

这种趋势是以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为制度平台 ,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的微观载体进行的。

2.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并行的是区域经济集团化。

由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进展缓慢 ,也由于经济一体化与国别经济的发展客观存在的矛盾 ,一些国家 (主要是地缘上接近的国家通过缔结多边或双边协定的方式进行经济联合 ,企图依靠集团的力量发展本国经济。

这样 ,就出现了欧盟、北美、东亚等多个一体化或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经济区域。

3.东亚区域内国际分工体系由产业间分工模式向产业内分工模式的演进随着东亚区域内成员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呈阶梯形的产业间分工体系正逐渐被以产业内分工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

这主要体现在机械电子产业。

该产业在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对技术、资本与劳动密集度的需求各有不同 ,契合了东亚各经济体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因而成为主导产业。

另一方面 ,这也决定了这种产业内分工更多的体现为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工序展开的垂直型分工而非水平型分工。

4.东亚区域内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首先 ,东亚地区原本就存在着较显著的区域内贸易的倾向。

据郑昭阳、李荣林基于引力模型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 ,截止 20世纪末期 ,东亚区域内贸易水平较之一般的标准水平高出 115%而与区外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则分别比标准水平低约 11%和 30%。

这种较明显的区域内贸易的倾向对日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具有导向性。

其次 ,近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互补性渐趋走强。

这可以从近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率上升趋势中得到印证。

据日本学者增田更太郎的研究 ,东亚 (不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文莱区域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率由 1999年的 11.0%上升到2003年的 12.9%,而就同类比率而言 ,从 1999年到2003年欧盟由 25.6%下降到24.6%而北美由 10.5%下降至 8.9%。

这表明 ,与欧盟、北美相比较而言 ,近年来东亚的区域内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

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区域成员的向心力正逐步增强 ,这为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非经济约束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是在任何地理上邻近的经济实体之间都能够无条件地发生。

一般来说,区域内务经济实体之间经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内部各经济实体之间高出一般水平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发生和不断推进的基本动力。

从这一基本动力上看,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已比较成熟。

在2002年,东亚 10个经济体相互之间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高达47.3%,其中比重最高的新加坡达到56.0%,印度尼西亚也达到55.7%,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分别为54.3%、53.7%和53.5%。

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北美三国在区域内外贸依存度低于东亚区域现有水平的情况下,就已形成自由贸易区。

而东亚则远远没有达到自身的区域内外贸依存度所允许的整合程度。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虽然已开始启动,并已从金融货币合作和自由贸易区两个方向上展开,但从整个东亚范围来看,制度性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形成,东亚经济一体化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东亚经济一体化低度发展的局面并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基本动力的缺乏,而是由于政治、文化等非经济约束条件的困扰和阻碍。

1.主权因素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对各成员国的行动自主性施加约束,各成员国不得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担某些方面国家主权的损失或让渡。

肯尼斯·艾伯特和邓肯·斯奈德尔将这种国家主权的损失或让渡称为“主权成本”(sovereignty COSTS。

由于大多数东亚国家在历史上都有沦为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惨痛经历,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均倾向于将国家决策权的分享使用等同于外部势力的恶性侵入,甚至视之为附属于他人的屈辱经历的重新开始。

这使它们普遍对“主权成本”极其的敏感。

正是由于东亚国家对“主权成本”的高度敏感,东盟(ASEA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地区论坛(ARF等以东亚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组织或机构均采用“不干涉主权或内部事务”的软性制度设计以满足它们高度敏感的主权偏好。

这一为降低“主权成本”而采纳的制度设计虽然为合作安排得到共同的认可,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制度化水平的低下以及解决共同问题上的能力不足。

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高度敏感的“主权成本”意识也极大地阻碍了东亚国家制度化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类似于欧洲的超国家管理和监督机制难以形成。

当初东盟在加入APEC时,就曾提出三个条件,即避免法律约束力、不设谈判权、未来的协议不超过关贸总协定,显然,如果以这些条件为前提,APEC将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组织。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建立的“10+3”机制,也主要是对共同关心的经济事务进行定期的商谈,而没有对各国应当履行的承诺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设立对各国在政策协调上所应采取的方式和步骤上的硬性实施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