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盟的经济和贸易状况,要求其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
东盟的国际关系,使东盟能 够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积极最有力的促进力量。
东盟的经济规模有限,实力单薄。
1996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美元,仅占世 界的2.65%,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2.6%,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9 .2%相比较,差距悬殊。
东盟如此单薄的经济实力,使其不能进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强 手之列,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难以有效保护其各成员国的利益。
东盟内部贸易比重低,相互经贸联系不强。
东盟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时不短。
但由于 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东盟内部贸易比重现仅为20%左右。
相当于欧盟内贸比重的1/3,不 足历时四、五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贸比重的1/2。
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资和技术,但东盟所需外资和技术的绝大部分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东盟各成员国相互 间的 融资所占比重是极小的。
东盟如此薄弱的内部经济和贸易联系,使其难以实践有力地维护和 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宗旨。
由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东盟要在自身的范围内消除其经济规模不大,内部相互贸易 比重低的缺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简直是不可能的。
至少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会是如此。
而东 盟通过与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地区组建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即可轻而易举的消除东盟的
上述缺憾。
如果由东盟10国与东亚的其他国家、地区,如日本、中国、韩国、香港、台湾等 成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欧盟,内部相互贸易额所占比重可以超 过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1/3左右的贸易市场在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东盟所需外资 的80%左右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
一目了然,东盟要消除其经济规模小,内贸比 重低的缺憾,稳定和扩大其外贸市场,保证其所需大量外资来源的稳定,都需要建立东亚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不成功或成效甚微的。
历史将继续证明今后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也是不遂人愿的。
南南型经济一体化固 有的缺陷决定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和成效只能如此。
东盟是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南南型经济一体化的缺憾已在东盟身上得到验证。
东盟及其各成员国要丢掉其南南型经济 一体化的缺憾,只有吸收经济发达国家加入其组织,或与经济发达国家组成新的经济一体化 组织两种可能的选择。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东南亚各国中无发达国家(新 加坡
是准发达国家,且经济规模小)。
东南亚各国也已全部加入了东盟。
因此,东盟及其各 成 员国实际上的选择只有一种,即与东盟以外的发达国家成立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东盟 位于东亚,且与东亚各国有着十分紧密的经贸和文化联系。
可见东盟及其各成员国与日本、 中国、韩国等国组成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唯一可能的选择。
在20世纪末的东亚经济危机中蒙受损失最大的是东盟的核心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和菲律宾等。
在危机中,这些国家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国际投机基金各个击破的。
东盟对此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次危机给东盟各国的最大警醒和启示之一就是由于东盟的
经济实力薄弱等固有缺憾,东盟难以实践保障其成员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宗旨。
在经济全球化 逐渐加强,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力,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东盟各国需要在全东亚的范围内成立经济一体化组织。
东盟各国需要与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实行经济一体化。
东盟也是促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 大的最有力的政治力量。
东盟是东亚、亚洲和世界上最活跃的政治力量之一。
东盟成立至今 ,无论在亚洲还是在世界政坛上,都是敢作敢为的很有影响的政治力量。
东盟在世界力量格
局的天平上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的筹码要比其作为一支经济力量的筹码重得多得多。
世界各大 国和国家集团都对东盟的国际政治主张给予高度重视。
东盟一直是美国的好朋友,美国与东 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一向关系良好。
东盟是亚欧首脑会议的倡导者,在已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
上,东盟都充当主角。
亚洲所有的国家,其中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国都十分重视 并主动与东盟搞好关系。
中国、日本等对东盟的热情远胜于东盟对中国、日本的热情。
中国 、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都热衷于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并为 此向东盟提出申请。
东盟则依各申请国的表现进行审查,以决定接纳其加入的时间。
“9+3 ”和“10+3”或“东盟+中、日、韩”东亚首脑会晤的召开,“东亚合作联合声明”的 发表 ,都是东盟的杰作。
如果说这其中也有中、日、韩的作用,那么,中、日、韩的作用则比东 盟的作用小得多。
东盟是东亚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东盟是东亚各国实行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唯一可能的组 织者。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难由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国中的一国担当东亚合作的组织者 。
日唱中和,中唱日和都难以搞成东亚经济一体化。
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者的 职责历史地落在了东盟的身上。
东盟与中国、日本两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东盟是两国不 偏不倚的朋友。
对两国在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只有东 盟 能够从中斡旋排解。
东盟在中国和日本
间的一些矛盾上的调解人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国家和 组织所难以替代的。
东亚16个国家(包括俄罗斯),东盟成员国占了10个。
东盟的意见实际上 就是东亚大多数国家的意见。
东盟认同了的事,如果再能说服两三个以上的其他东亚国家同 意,实际上就能以东亚合作的名义付诸实施。
而没有东盟的认可,东亚的其他国家是搞不成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
没有东盟从中联系,中日两国难以进行经济一体化合作。
中日两国只能 与东盟共处于一个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之中。
东盟是中日进行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桥梁、纽带 和粘合剂。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东盟要面对如何摆正和处理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关系问 题。
总地看,东盟应该把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摆在首位,其次是东盟,再次是APEC。
东盟由 于自身固有的难以改变和克服的经济总量弱小、内贸比重过低和南南型结构等缺憾,在经 济一体化上是难有大作为的。
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则无东盟的上述缺陷。
东盟各国从东亚经 济一体化组织那里获得的益处,要比从东盟获得的益处多许多。
但是,这不是说在成立了东 亚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后,东盟就失去了作用,就应该解散了。
不是的,绝不是的。
东盟可以 也应该作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次区域组织而存在。
东盟各国既是东盟也是东亚组织的成 员国,对东盟各国是有益处的;对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无益处,但如果说有损失,那么,这 损失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也应该并能够认可东盟各国同时作为东盟 和东亚组织成员的选择。
由于东盟及其核心成员国与东亚以外的APEC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 等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美国是多数东盟国家数一数二的大贸易国。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东 盟的政治保护伞。
所以,东盟各国不能在参加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后,就了结了与APEC 的关系。
在东亚经济危机期间,由于美国、APEC基本上没有给予遭受危机祸害的东盟国家 救助,东盟国家在参加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对APEC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减少也是可以 理解的。
总之,在三者之中,APEC过大,东盟过小,东盟国家最应该注重的应该是组织范围 和经济规模大小等适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