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6期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全毅高军行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10+3)经济一体化取得长足的进展,经济区域化给东亚

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绩效。文章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东亚经济区域化带来的区域

内贸易和投资效应,并通过计量模型对东亚地区的FDI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在东亚FDI与进口和出口都是互补关系,即FDI促进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发展。关键词:东亚地区;绩效分析;贸易与投资;面板数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绩效评价标准

在经济一体化的经典文献中,关于绩效或效应评估方面的讨论很多。瓦伊纳在《关税同盟问题》

(Viner,1950)中提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是用来衡量一体化是否具有效率的最早、最经典的

论述。按照瓦伊纳的理论,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这样的自由贸易安排才是有益的。约翰逊(Johnson,1965)对瓦伊纳的贸易创造效应涵义进行了扩展,他认为贸易创造效应应该是生

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之和。米德(Meade,1955)认为经济一体化的利益除了贸易创造效应外,还应加

上贸易扩张效应。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用内部贸易占本地区全部对外贸易的比例来衡量一体化的水平及

成效。克鲁格曼(Krugman,1991)曾通过模型计算,认为只有地区内部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大于

或等于50%时,这个特惠贸易区才是有效率的。除静态经济效应之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产生了许多动态经济效应,其中最大的是规模经济效

应。科登(Corden,1972)认为,当一体化之前各成员体都生产某产品时,一体化后规模经济总效果

是最大的;一体化之前所有成员体都不生产某产品而一体化后转而内部生产,规模经济总体效果是最

差的。日本学者小岛清在考察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论的基础以后,首创了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

协议性国际分工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的理论:即在那些规模报酬递增部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

建立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协议相互提供市场,使其企业摆脱原来的市场规模限制,部分地消除其由

于市场竞争激烈而带来的多种不确定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稳定的市场,最终达到分享规模经济收

益之经济效应。可见,规模经济效应包括生产规模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市场的联合,加剧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因垄断产生的

价格扭曲。竞争还促进企业改组与产业合理化,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

级,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许多研究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助于资本流动,促进外资

流入。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直接投资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效应。投资创

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刺激,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对一体化区域内的国家直

接投资和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而投资转移效应可以分为区域内的投资转移效应①和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效应②两种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体化来说,动态的绩效可能更加

持久并更具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亚太地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东亚与拉美工业化道路比较”(07BJL046)的阶段性成果。全毅: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杂志社350001电子信箱:quanyi6@tom.com;高军行:福州大学经济贸易系

。东亚经济合作

64--《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6期󰀁󰀂󰀃󰀄󰀅󰀆󰀇󰀃󰀄󰀅󰀆󰀈󰀃󰀄󰀅󰀅󰀇󰀃󰀄󰀅󰀅󰀈󰀃󰀉󰀇󰀇󰀇󰀃󰀉󰀇󰀇󰀄󰀃󰀉󰀇󰀇󰀉󰀃󰀉󰀇󰀇󰀊󰀃󰀉󰀇󰀇󰀈󰀃

󰀋󰀌󰀃󰀊󰀍󰀎󰀏󰀃󰀍󰀇󰀎󰀉󰀃󰀍󰀈󰀎󰀐󰀃󰀈󰀈󰀎󰀈󰀃󰀈󰀍󰀎󰀇󰀃󰀈󰀈󰀎󰀍󰀃󰀈󰀏󰀎󰀊󰀃󰀈󰀍󰀎󰀇󰀃󰀈󰀈󰀎󰀐󰀃

󰀑󰀒󰀓󰀔󰀒󰀃󰀊󰀊󰀎󰀆󰀃󰀊󰀆󰀎󰀏󰀃󰀊󰀏󰀎󰀅󰀃󰀍󰀊󰀎󰀉󰀃󰀍󰀆󰀎󰀏󰀃󰀍󰀅󰀎󰀇󰀃󰀍󰀆󰀎󰀊󰀃󰀍󰀐󰀎󰀇󰀃󰀍󰀈󰀎󰀇󰀃

󰀕󰀖󰀄󰀈󰀗󰀃󰀈󰀉󰀎󰀍󰀃󰀈󰀉󰀎󰀈󰀃󰀈󰀆󰀎󰀐󰀃󰀈󰀐󰀎󰀆󰀃󰀐󰀉󰀎󰀉󰀃󰀐󰀉󰀎󰀄󰀃󰀐󰀉󰀎󰀍󰀃󰀐󰀍󰀎󰀍󰀃󰀐󰀄󰀎󰀇󰀃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绩效的实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照“雁行发展模式”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贸

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增进。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的“雁行发展模式”逐渐被区域生产网络替代,内部市

场培育与成长效应十分突出,对东亚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一)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显著、直接的是由贸易创造效应带来的区域内贸易量的扩大。李淑娟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是世界上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1980-2000年20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8%上升到12.7%;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这一

数值由5.5%上升至10.7%,欧盟则从24.4%下降到22.3%。虽然在1980年,东亚的这一数值均小于

其余两大经济体,还远远低于欧盟,可是到了2003年,却已经超过了NAFTA。另一方面,东亚地区

也是区域内贸易发展最迅猛的地区。研究表明,1997-2006年的十年间,东亚各经济体货物贸易总值

由1.35万亿美元增至6.29亿美元,增长了3.6倍;而1985-1995年十年间,东亚各经济体间的贸易

中约有15%转向了区域内贸易,从而使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由40.2%上升至55.5%。而同期,北美

自由贸易区的这一比重由38.7%上升至43.2%,欧盟由52.5%上升至56.8%。从1995-2005年期间,东亚各经济体间区域内贸易比重始终保持在55%左右,而北美自由贸易区该比重则在2001年上升至

49%之后逐渐下降到45%,欧盟地区该比重也在上升至2003年的64.4%之后下降为61%(见表1)。克鲁格曼曾通过模型计算,认为地区内部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0%时,这个贸易区是

有效率的。显然,按照此标准,东亚的经济合作是有效率的。

(二)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发展

1.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伴随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本文采用

贸易结合度指数(TCDab)来衡量东亚各经济体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见表1)。TCDab是一个比

较综合性的指标,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进)口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

伴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数值愈大表示贸易关系愈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如表1所示,中日韩及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绝大多数超过了1,一些经济体之间的

指标甚至达到3以上。而且,从总的趋势来看,中日韩及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在从

1995年到2006年的10多年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东亚地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关系变的

愈来愈紧密。东盟内部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也是上升显著,到2006年两者都超过了4。在东亚,这四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普遍上升,这同地理上相互接近、签署FTA以及跨国公司加强了域

内分工网络等有密切关系。

表1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东亚贸易总额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MasahiorKawai,(2005)“EastAsianEconomicRegionalism:ProgressandChallenges,”JournalofAsianEconomics16.东亚经济合作

65--《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6期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

从发展历程看,东亚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比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东亚的经济体主要是一些新兴

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程度较高。

(一)区域内资本流入的增加

“东亚奇迹”产生的关键是这一

地区持续进行的产业转移,依托投资

和贸易的高速循环,在促进经济的迅

速发展的同时又把东亚各经济体仅仅

结合在一起。日本是东亚地区最主要

的投资来源国之一,对东亚的投资始

于1951年,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

日本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黄

金时代,形成了以东亚国家和地区为

重点的投资格局。到80年代初期更

是达到了投资的高峰,占日本对世界

投资的37.2%。当前,东亚投资政策总趋向是逐

渐放宽对投资的限制,从限制性到更

为自由化和激励措施中性化的方向进

行,各国和地区继续向来自外国的直

接投资开放自己的经济。因而,东亚

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吸引了全

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20%。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和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从20世纪70年代到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各国(地

区)的外资流入不断增加且增长迅速,尤其是东盟和中国大陆,外资流入量的上升幅度非常大。20世纪7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东盟10国吸引的FDI总量稳步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的8.04亿美元

上升到80年代的45.63亿美元,1997年为321.88亿美元;同期,中国大陆从0.32亿美元增长为

18.24亿美元,1997年则为442.37亿美元。东盟的FDI流入量占世界的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

8.19%下降为1997年的7.74%,同期中国大陆FDI流入量占世界的份额从0.32%上升为10.46%。当

然,在流入中国的FDI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东盟在金融危机之前仍然能保持较多的外资流入,可

以说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关系。东亚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的FDI流入增减不一。东盟的几个主要国家的FDI出现下滑后又迅速

增加;中国则可以作为持续增长的代表,成为区内吸收FDI最多的国家;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

港从快速增长到下降,然后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危机后FDI在各国表现不一,主要原因是由于

投资输入国本身的条件不同。

(二)东亚区域投资一体化逐步发展

东亚地区的FDI流入逐渐增加的同时,东亚区域投资一体化也呈逐渐发展的态势。1990-1995年

间,东亚10个经济体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年均为271.37亿美元,占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

27.0%,而到1996-2000年间,相应的数字又进一步增加为351.36亿美元和28.6%。其中日本对其他东亚经济合作

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