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学课件:功能性胃肠病

内科学课件:功能性胃肠病

②了解有无报警症状; ③注意有无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病 ④安排其接受胃镜检查,尤其是对那些有报警症状的
患者。必要时还可选用钡餐、超声及腹部CT检查。 ⑤胃排空检查(包括核素法、13C-辛酸呼气试验或超
声法)、胃电图以及其他胃肠功能检测手段尚不作 为常规检查,必要时选用。
治疗
策略: 依据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异常进行整体调节,选择个
消化不良的病因分类
器质性消化不良(OD)
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
肝、胆和胰腺疾病
消化系统恶性疾病
其他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
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硬皮病
药物:
NSAID、选择性环氧合酶(COX) -2 抑制剂、
茶碱、口服抗生素和补钾剂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FGIDs)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 及便秘等),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 肠炎等)或其他能够解释症状之证据的一组疾病
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同时具备: 每周至少1次中等程度的上腹痛或烧灼感 疼痛间歇发作 不向胸部或腹部其他部位放射 排气或排便后不能缓解 不符合胆囊及肝胰壶腹扩约肌功能障碍标准
患者可具备: 疼痛为烧灼样,但不是胸骨后 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但空腹时亦可发生 可同时具备餐后不适综合征
Rome III
Functional Dyspepsia (B1a)
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按《罗马III标准》共分为8大类, 29个命名的疾病类型
功能性胃肠病分为8大类
A.功能性食管疾病 B.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C.功能性肠道疾病 D.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E.功能性胆囊及奥狄扩约肌疾病 F.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 G.新生儿及幼儿功能性疾病 H.儿童及青少年功能性疾病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定义 一种功能性肠病 与腹痛或不适相关的排便紊乱 粪便性状或排便习惯的改变 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IBS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近3月内至少每
月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有以下两个或更 多的表现: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下列至少1项 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 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
同时无器质性原因可解释(包括内镜检查)
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正常饮食下出现餐后饱胀不适 由于早饱而不能进常规量饮食
每周发作数次
患者可具备:
上腹胀气或餐后恶心、过度嗳气
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EPS)
FD上腹痛综合征(EPS)
F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a)
Epigastric
EPS
Pain
Syndrome
(B1b)

尚 未 完 全 清 楚
种 机 制 和 多 因 素



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障碍 内脏感觉异常 HP感染
精神心理因素 其他
诊断步骤和原则
①收集源于上消化道的症状及其他症状,以判断有无 症状重叠现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定义:
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 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 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 餐后饱胀、早饱和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 呕吐、嗳气这8类。
FD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在诊断前,症状至少已出现6个月,近3个月内符合: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1;15(9):1291-1299
根除HP:对部分患者有效
精神心理治疗:
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5-HT再摄取抑制剂 ( SSRI,百忧解、帕罗西汀);复方制剂(黛立新) 非药物: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心理干预
辅助治疗: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
上腹痛 餐后饱胀 早饱 上腹烧灼感 嗳气 。。。
消化不良在门诊常见
消化不良
53%
消化科就诊率
各国普通人群患病率 7%~41%,我国有关人群中消化 不良流行病学研究不多。据 3234 名居民调查结果, 广东 地区城镇居民消化不良患病率 为18.19 %。我国消化不良就 诊者占综合内科的11%,占消 化专科的53%。
罗马III将IBS分为4个亚型
IBS便秘型(IBS-C):是以便秘为主(>25%的排便 呈块样或干硬粪便,而<25%的排便呈稀糊便)
IBS腹泻型(IBS-D):是以腹泻为主(>25%的排便 呈稀糊便,而<25%的排便呈块样或干硬粪便)
IBS混合型(IBS-M):指便秘和腹泻均不少见(排稀 糊便和块样或干硬粪便均>25%)
不适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 科研及临床试验时 每周至少有2天出现疼痛或不适方能入选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支持症状
▪ 排便频率异常
[a] 每周≤3次排便或 [b] 每天> 3次排便
▪ 粪便性状异常
[c] 块状便/硬便或 [d] 松散便/稀水便 [e] 排便费力 [f] 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排黏液
B.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功能性消化不良
B1a.餐后不适综合征 B1b.上腹痛综合征
B2.嗳气综合征
B2a.吞气症 B2b.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B3.恶心和呕吐疾病
B3a.慢性不明原因恶心 B3b.功能性烧心 B3c.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C.功能性肠道疾病
C1.肠易激综合征 C2.功能性胀气 C3.功能性便秘 C4.功能性腹泻 C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体化的治疗方案。
原则: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积极寻找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 根据主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治疗:轻症,中症,重症
药物治疗
促动力药物 抑酸剂 根除HP 精神心理治疗 其他:胃电刺激、针灸疗法等
促动力药
抑酸剂
适用于上腹疼痛综合症
包括: H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