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材。
每年的6-8月,选择植株生长健壮,匍匐茎充实,尖端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取其茎尖或花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2、消毒。
材料取来修整后用纱布包好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2-4小时(以茎尖为例),然后进行表面消毒。
先用70%酒精漂洗半分钟,然后用0.1%的新洁尔灭浸泡15-20分钟,再用0.1%的升汞(氯化汞)消毒5-8分钟,最后用1-2%的过氧乙酸消毒1分钟。
每次都要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再进行下一次消毒。
整个消毒过程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
3、接种。
接种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前要先用酒精灯对接种用具(镊子、接种针、接种架等)消毒自然放凉。
先用镊子一层层的剥去茎尖外的幼叶和鳞片,然后在解剖镜下找到生长点(可带1-2个叶原基)用接种针挑出生长点(小于0.5毫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封好瓶口,置于培养室内培养成小植株。
4、室内培养。
培养室要求干净清洁,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每天要对室内进行消毒,以防污染。
培养温度20-28℃,最适温度25℃,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1000-2000勒克斯,每日光照10小时左右。
5、继代培养。
每培养25-30天,培养瓶内的小植株就会分出3-5个小植株,把这些小植株分出放于继代培养基内培养;过20-30天后又会长出小植株,如此反复进行继代培养,增加繁殖系数。
6、诱导生根。
根据生产需要可在1-2月份集中一批苗子生根。
草莓试管苗生根很容易,有的在继代培养基上便可生根。
或者在培养基中加入0.5毫克/升的LBA,经30天左右便可长出6-10条长约2-3厘米的小根。
7、温室驯化。
把生好根的小苗经光照锻炼7-10天,从试管内取出,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入事先准备好的营养土内,使其逐渐长大发出5-6片新叶的过程称为驯化。
驯化用的营养土要求土质以疏松的沙土掺入少量有机质。
移栽后要浇透水,支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驯化温度以15-20℃,前两周空气相对湿度80-100%,第三周开始短时间放风,放风强度逐渐加大,至移栽后第四周可去掉覆盖物。
根据情况每天或隔天喷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为宜。
驯化一般需2-3个月即可移出。
经病毒鉴定,确认无毒后放入网纱大棚内繁殖。
8、病毒鉴定和检验。
草莓无病毒苗的鉴定检验手段是采用小叶嫁接法、蚜虫接种鉴定法和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测草莓病毒比前两种更直观,而且速度快。
其方法是利用负染色法及超薄切片法处理待测叶片,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被测叶片中含有较多病毒颗粒子,可被直接观察到。
经检验确认无毒的草莓苗移入网纱大棚进行繁殖。
9、网纱大棚内繁殖。
草莓病毒的传播主要靠蚜虫、飞虱等虫媒传播。
把无病毒苗放入网纱内繁殖可防止蚜虫等传播病毒。
网纱大棚内土壤要经过严格消毒,并注意定期喷施杀蚜虫药。
网纱大棚内育苗与苗圃育苗大体一致。
快速繁殖草莓秧苗比其他方法有许多优点:采用无毒材料培养的秧苗无病毒,生长健壮,叶片浓绿,可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繁殖快,对新品种的推广有利,解决了新品种材料少、在生产中推广速度慢的问题。
快速繁殖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进行。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可工厂化育苗,根据生产需要为生产提供种苗。
现把组培草莓种苗的方法和技术简要介绍给广大草莓种植者。
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由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组成。
首先配制基本培养基,包括微量元素、有机物质、蔗糖(3%)、琼脂(0.6%)等。
为调节被培养物的生长和分化,还需加入细胞分裂素和其他生长素,如6-苄氨基嘌呤(BA)0.25毫克/升、吲哚丁酸(IBA)0.5~1.0毫克/升、GA3(赤霉素)0.1毫克/升等,组成MS培养基。
配好后装入三角瓶或试管,经高压消毒后备用。
2.采取茎苗:在6月份选取刚扎根的匍匐茎苗,对茎苗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是,剥去茎苗外面的叶片,用肥皂水洗干净,再用自来水冲洗一小时。
在无菌条件下,用70%的酒精漂洗10分钟后,用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7~8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5遍,使接种材料无细菌和真菌。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剥取茎尖生长点0.5毫米,接种到上述已配好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可接种5~7个茎尖。
接种后,在26℃的恒温、光强2000勒[克斯]、每天光照6小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3.初代培养:对刚接种到培养基上的匍匐茎尖进行培养,使茎尖分生组织分化出芽和无根小植株。
在培养基上加入有利分化的激素,成为分化培养基。
茎尖经30天以上的培养,一个茎尖能分化出数个无根小植株。
4.继代培养:把已分化好的新芽转入到新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繁殖,使新芽不断增殖,加速生长。
3~4个星期后,可获得30~40个腋芽形成的芽丛,芽丛中有的抽生新茎,并有正常叶片。
经过多次继代培养,使增殖的数量达到一定要求,再把无根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上培养,促进生根。
5.生根培养:生根培养时要撤去BA,即去掉了细胞分裂素类的激素,增加生根培养激素,如吲哚丁酸(IBA)等。
生长在这种培养基上的无根植株不再增殖,在每株无根苗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可得到成批完全小植株。
6.移植:在把试管苗种植到土壤里以前,可先将其培养在无菌土壤中,或在盛有由蛀石、草炭、锯末等基质组成的培养土的小塑料盆中进行培养。
培养时,应将试管苗放在温室中,温度保持在20~25℃为宜。
为了保持湿度,以利于试管苗成活,移植后的14天内要用薄膜遮阴,待外界气温适合时,再移植到田间培植。
要注意防治蚜虫等虫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可喷两次50毫克/千克赤霉素,促进抽生匍匐茎。
新抽生的匍匐茎苗为原种苗,经多次、多量繁殖,即可获得成批生产用苗。
以国外引入和国内自己培养的新优草莓品种丰香、盛港及美国6号等为试材进行组织培养繁苗试验,总结出草莓的组培苗生产、驯化和移栽等系列的技术体系,不仅能快速培养出大量脱毒种苗,而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织培养技术1、培养程序和培养基5--6月于晴天的下午在健壮、无病的草莓刚抽出的匍匐茎上取茎尖,大小为0.3--0.4mm,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用于草莓茎尖培养诱导芽分化的基本培养基为MS,附加6-BA0.5mg/L,NAA 0.2mg/L,蔗糖30g/L,琼脂粉6.5g/L,pH值调至5.8--6.0。
在草莓茎尖的扩大繁殖阶段,采用MS培养基附加6-BA 0.5mg/L、NAA 0.01mg/L。
扩大繁殖主要是将丛生苗分块即每5--7株切成一块,转入继代培养基。
在转苗过程中,去掉原生叶片有利于新苗分化,在扩大繁殖中随时清除愈伤组织,有利于新苗增殖和生长。
诱导生根培养基用1/2MS附加不同浓度IBA。
试验表明:以IBA 0.1mg/L的浓度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100%,平均根条数为2.4条。
不加TBA及IBA浓度超过0.2mg/L,多数苗都是先于苗基切口处产生愈伤组织,随后在愈伤组织上分化生根,致使成活率大大降低。
2、操作技术要点及培养条件(1)灭菌与接种预处理为了灭菌彻底,常把接种材料先进行湿润处理,使灭菌剂能顺利地渗入材料。
可用多种湿润剂,我们采用的是75%的酒精,湿润的时间为半分钟至1分钟。
灭菌处理在草莓组织培养中常用灭菌剂的种类很多。
我们曾用过次氯酸钠10%水溶液(含有效氯0.4--0.5%),浸泡接种材料10--15分钟;次氯酸钙(漂白粉),用其饱和上清液,浸泡接种材料15--30分钟;过氧化氢10--12%水溶液浸泡10--20分钟;新洁尔灭5--10%水溶液,浸泡10--15分钟;升汞0.1%水溶液,浸泡8--10分钟。
其中前4种灭菌剂对接种材料比较安全,但因灭菌时间较长,常常使接种材料的外层氧化变褐,以致影响培养效果。
升汞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但浸泡时间稍长会造成接种材料中毒。
因此,在草莓组织培养中,如把握好时间,升汞是应用较多的灭菌剂。
灭菌后的接种材料,要用无菌水充分清洗,通常要换水3--5次。
接种以培养无病毒苗为主要目的的草莓组织培养,所接种的茎尖材料很小,在接种时首先要求准确熟练地剥取茎尖生长点,并使用固体培养基比较适宜,接种时应注意不能将整个茎尖埋入培养基中。
培养基须用1--1.1大气压热压灭菌20分钟。
从材料接种到生根苗长成,这期间的培养温度一般应稳定在25±2℃。
每日光照12小时,光强以2000Lx为宜。
培养室温度在18--26℃范围内,瓶苗可以正常生长及发根,但在28℃以上时,绿苗普遍变黄,生根率降低,根尖发黄老化,幼苗易产生玻璃化现象。
组培苗的移栽技术1、移栽技术试管苗的苗龄为15天,主根长1.5cm左右,白色无须根,移栽成活率可达90%--100%。
移栽前要将培养瓶从培养室中取出置于自然条件下,打开瓶盖进行透气锻炼。
24小时后,从瓶中取出幼苗,清除干净根部及根颈处的培养基,栽入苗圃或穴盘中进行驯化。
基质可采用经过灭菌处理的腐熟的锯木屑或腐叶土,也可采用经过灭菌处理的由蛭石与珍珠岩按体积计以1:1比例配成的混合物,或园土与煤渣按体积计以2:1比例配制成的混合物。
2、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关键选择不定根直接生自茎基,根多且粗壮,叶片在3片以上,叶大、厚、深绿的生根苗,成活率普遍较高。
栽培基质要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掺拌灭菌,用煤渣作基质时,还要用0.2%冰乙酸中和使碱性降低。
移栽时采取“深栽浅埋”。
深栽就是在移栽时根要栽得深,浅埋的标准是使小苗的根颈与土表平齐,或略高于土表。
注意控制光照与温度、湿度。
小苗移栽后,放在温室内或塑料拱棚内培养,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维持在80%左右为宜。
同时由于刚移栽的小苗茎杆脆嫩,应尽量采用喷雾状浇水,水量也不宜过大,落干后再喷。
遮光50%,一周后,可逐渐增强日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