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主讲人:王 强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

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一、模式界定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

”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

“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

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

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

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三、操作模式环节一:提出问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

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研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

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些事实的观察之后,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产生了。

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猜想假设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在学生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提问后,学生就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

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策略一: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教师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精心设计、选择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相互作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或规律。

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愿望,在脑海里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是“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会这样”的预想,形成初步的假设。

那么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既要注意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那么就会形成合理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

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策略二: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

”学生到教室里来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及知识经验。

这就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

假如他们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确实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断言,你给他们讲什么他都明白不了,学什么都不会,他们就不可能学习。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事物的认识程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适时适度,出现问题,让学生在动脑筋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预测。

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用预测,马上揭开谜底,失去了学习价值。

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预测,无凭无据乱猜乱想,也不符合搞科学探究的宗旨。

例如:研究火山的成因,学生通过书刊、电视等其它渠道知道火山爆发前后的景象,对其成因一知半解,那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图片、文字及喷发物的录像,再大胆预测,就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温度、压力以及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冲出地面的原因。

策略三:从学生的“反复思考”出发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猜想的环节肤浅,有其名无其实,流于形式。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

因此,在“探究——研讨”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分析主要事实,反复思考,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假设。

例如:研究日食的成因,对挡住太阳光的天体进行推测时,先让学生分析天体挡住太阳光的事实;①看上去与太阳差不多大;②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边开始,慢慢向东移动。

根据这些现象,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学生猜想这个天体是圆球形,并认为符合这些特征的天体可能是月亮。

问题出现后,学生作出的假设,所涉及的问题是学生还未知的。

因此,这些假设是根据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提出各种预想,也可以是凭直觉进行预想。

必要时,教师可以把预想的选择项目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择,以降低预想的难度,前面提到的研究火山成因就可以这样。

对于学生的预想,教师要引导进行筛选,突出重点,加以综合,形成假设,以便确立研究方向。

另外假设应具有推测性,都是对未知的某些现象、规律的猜想,还有待验证,故应抓住各种“可能……”、“也许……”的情况,以激发学生大胆探究,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环节三:动手探究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

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在学生动手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

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的探究。

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探究需要时间,更需要计划。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往往一节课师生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此时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并不要紧,科学课上我们不能仅仅盯住课前预定的那几条目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探究呢?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动手之中。

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及时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法及设计思路。

这样,通过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经过,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计划。

“探究——研讨”不仅重视“操作”,更重视做之前的“思考”,这个“思考”就是详细周密的计划,有了它就可避免盲目操作,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

计划应根据一定的任务及要求来制订,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用特定的计划对应特定的活动,要根据现有的器材、场地条件来设计。

二是科学探究需要提供材料。

提供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我们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带相应的材料。

材料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应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相适应,应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应该数量充足,并且尽量避免引起与学习无关的行为。

再就是材料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15课《纸》教学中,就要选用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常见的纸,这些纸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差异,通过实践、讨论,研究出共性,同时也为后续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作准备。

如选用高锰酸钾做水的溶解实验时,鲜艳的紫红色在无色、透明的水中慢慢的扩散过程,清晰的向学生表明了——这就是溶解现象。

如果用食盐来演示溶解现象,其观察效果就不理想了。

三是动手探究注重过程。

科学课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寻求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优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除了书本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