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3、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4、综合性原则。
在开展某个专题研究实验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5、整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把握好活动与整体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发挥整体效应,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操作程序
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是:(一)铺垫设疑;(二)探究发现;(三)归纳建构;(四)实践应用;(五)总结评价。
操作策略及具体要求:
(一)铺垫设疑
铺垫设疑就是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既引发探究的问题,巧妙引入(揭示)课题,又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铺垫的意义一是通过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复习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的能动迁移;二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设疑的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探究发现
探究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探究的结果。
探究发现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思想的科学学习活动。
1、猜想假设。
在观察、提问的基础上,学生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
大胆地进行猜想假设。
2、动手探究。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探究材料,按照所设计的探究方案和要求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实践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并让学生把所看、听、想、做到的探究过程和结构都记记录下来。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随机的指导,适时地参与,共同探究。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同桌或分小组对探索过程、结果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探究结论。
在学生动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分小组对探究过程、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
有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让学生交流探究所得到的信息、发现、做法、结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使探究的方法、过程及结论更加完善。
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人独立探究、小组相互探讨、集体共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独立探究、相互探讨与集体探究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和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相互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以及师生共同研究,合作解决。
在交流合作中,尊重理解别人,评价反思自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探究的质量,增强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使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归纳建构
归纳建构就是在学生汇报展示的基础上,把学生可能是表面的、非本质的或片面的、不完整的发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归纳得出完整的科学结论,加深对探究知识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更加完整、系统并具有结构性。
1、汇报展示。
学生个人或者学习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探究过程、获得结论等);根据汇报情况,教师适时启发,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难点作点拨和强调。
2、归纳建构。
引导学生概括探究规律,归纳得出知识结论和技能方法,构建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养成会探究、会思考、会发现、会归纳的好习惯。
(四)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就是让学生运用新获取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应用中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稳固性与灵活性,并不断更新与发展,以适应更复杂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验科学的价值。
(五)总结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技能,汇报知识点、重点、难点、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对照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富于情趣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挑起学生学习的新欲望,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续学习中。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