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
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
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
的重要思想。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4.“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
他
们认识到……只有统治者以及地位仅次于他的丞相,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7.《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可推断出,A、B、D三项都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9.秦朝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
10.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
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
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
12.(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卷三》)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旧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人”对商鞅充满怨恨,这表明他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
13.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14.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实行二十等爵制
B.实行连坐法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论证,B项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
15.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局限性是法家思想偏颇之处的反映。
(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9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
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
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
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
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
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
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
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4分)
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
于不利地位。
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
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8分)
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
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
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
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卷五》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西汉会要·卷五十》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
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述商鞅变法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极大地提高了秦军
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成了土地兼并,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