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
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
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
的重要思想。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4.“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


们认识到……只有统治者以及地位仅次于他的丞相,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7.《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可推断出,A、B、D三项都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9.秦朝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
10.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

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
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

12.(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卷三》)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旧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人”对商鞅充满怨恨,这表明他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

13.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14.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实行二十等爵制
B.实行连坐法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论证,B项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

15.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局限性是法家思想偏颇之处的反映。

(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9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
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
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
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
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
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
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
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4分)
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
于不利地位。

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

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8分)
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
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

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
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卷五》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西汉会要·卷五十》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

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述商鞅变法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极大地提高了秦军
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成了土地兼并,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