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阿奎那的“君权神圣”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
洛克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封面书影”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提交《大抗议书》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
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正是与英国传统交织在一起的。
在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追溯英国的政治史传统,拉近了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联系性,避免了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在这场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光荣革命”。
素材图表:1588年,英国大败“无敌舰队”出猎时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文字:清教徒的主张;英国议员的要求;请愿书;《大抗议书》克伦威尔的统治;天主教和国教;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基本框架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的发布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基本特点《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当时真正有权参与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也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契约奴工以及黑奴等都被排除在外。
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直接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并为《人权宣言》提供了最重要的蓝本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产生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该大纲的文本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它以法律形式体现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方案。
这和稍后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无一定内容上的相通性。
然而,前后这两个文件的具体针对性乃至性质又是不一样的。
前者最直接的目的是为民国新生政权提供章法依据和保障,后者在立意于用来限制袁世凯破坏共和制的同时,更具有长远意义上的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史实《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潘恩的《常识》;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内容,评价;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与黑暗;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人权宣言》的发布和内容及评价;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及地位。
素材图表:富兰克林;潘恩;独立战争;杰斐逊;贝特;路易十四像及其狂妄言论;路易十五;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行乞的法国农民;伏尔泰;孟德斯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刊件;南北议和场所;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
文字:潘恩简历;“没有代表权,就不能征税”;杰斐逊简历;《独立宣言》的内容;《独立宣言》在中国的反响;三级会议;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法国国民大会法令;李大钊、陈独秀言论;《人权宣言》的内容;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毛泽东的评价。
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美国的政治体制基本特点英国《权利法案》是宪政史上重要的文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这部法案。
规定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统治。
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传统,彻底抛弃了长期支配英国政治生活的“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和理论,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但也存在着阶级局限性。
史实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素材图表:斯图亚特;温莎堡;撒切尔夫人;英国议会大厦;《邦联条例》封面;谢司起义;制宪会议;麦迪逊;1787年宪法;华盛顿告别词;奥康纳;文字:《权利法案》乔治一世的简历;华尔波尔简历;谢司起义;麦迪逊简历;总统任期;孙中山对三权分立的认识;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波旁王朝的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基本特点18世纪末,以波旁王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但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君主立宪派显得软弱无力,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面对内优外患的来峻形势,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史实 18世纪末,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素材图表: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农民;三级会议;网球场宣誓;八月起义;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入侵那不勒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从俄国撤退;七月革命;普法战争;9月4日革命;文字:三级会议;《1791年宪法》路易十六外逃;介绍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孟得斯鸠论国家的政体;法国共和历法;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拿破仑法典;宴会运动;梯也尔评价拿破仑;恩格斯对法国共和派的评价;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基本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声呼唤,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
早期维新从洋务派中脱颖而出,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图实现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尤为突出,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举措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