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1、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遗传的基本单位。
]原核:除Cell质膜外,无其他膜相结构;有核糖体。
(细菌,支原体)2、细胞生物3、细胞器能的细胞器。
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非膜相结构:细胞质中没有膜包裹的细胞结构。
包括微管、微丝、核糖体、核仁、中间丝等。
4、细胞细胞学说细胞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的科学。
华生和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和“中心法则”的提出以及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为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透射式电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5、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镜:细胞或组织表面的观察。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1质,如核酸、蛋白质。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表示一种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
3、DNA的种类:A-DNA、B-DNA、Z-DNA。
4、RNA按功能分为三种:tRNA(转运核糖核酸)、rRNA(核糖体核糖核酸)、mRNA(信使核糖核酸)。
还有snRNA、hnRNA。
第四章细胞膜及细胞表面1夹板”式形态,称之为单位膜。
2、磷脂分为:卵磷脂(PC)、脑磷脂(PE)、鞘磷脂(SM)、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三夹板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4、细胞表面的结构(P55图4-10):细胞被、细胞膜、细胞溶胶。
细胞表面蛋白质的作用:载体、受体、G蛋白(是一种酶)、受体介导入胞蛋白。
5、细胞通讯的机制(P61):环腺苷酸(cAMP)信号通路[P61图4-17及最后一段解释):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6、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和内褶、伪足、纤毛和鞭毛。
第五章核糖体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颗粒。
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来源于核仁。
2、蛋白质在核糖体上的位点:①A位点(氨酰基位点):新掺入氨基酸(由tRNA携带)的受体位点。
②P位点(肽酰基位点):延伸中肽链氨基酸的供体位点。
③E位点:肽酰转移后即将释放的tRNA结合位点。
3、密码子:mRNA分子上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的含特定信息的三联体。
反密码子:tRNA中与mRNA密码子反向互补的三核苷酸序列。
两者的关系:DNA(基因)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到信使RNA上,转运RNA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反密码子与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碱基)配对。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①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②肽链合成的起始。
③肽链的延伸。
④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
第六章细胞内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功能及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总称。
2是一种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的复合体,由6条肽链和7SRNA构成。
其两端可分别与信号肽和核糖体的A位结合使蛋白合成暂停,并可引导游离核糖体结合到内质网表面。
(P81图6-3)3粗面内质网(RER):核糖体的附着支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滑面内质网(SER):脂质合成和运输,糖原代谢,解毒作用,肌肉收缩,胆汁分泌。
P88图6-8)①结构:扁平囊、大囊泡、小囊泡。
有两个极性面:生成面和分泌面。
小囊泡是由RER芽生而来的运输小泡。
②功能:蛋白质的加工(糖基化成糖蛋白。
)和分选,参与脂类的修饰加工,参与膜的转化形成溶酶体。
P93):(1)消化作用:①异噬作用:是指溶酶体对细胞外源物质的消化作用。
当细胞膜摄入外②自噬作用:初级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消化分解由于病理或生理因素而被损伤、破坏或衰老的细胞器的过程。
(2)自溶作用:溶酶体膜破裂将酶释放出来将自身细胞消化的现象。
第七章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1、线粒体的结构特点:(1)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内、外膜不相通,之间形成膜间隙。
(2)内膜向内突伸形成嵴。
(3)内膜与嵴上附着有基粒,内含基质。
(4)基质内含线粒体DNA(mtDNA)及核糖体。
2、线粒体的功能:(1)氧化磷酸化。
(2)线粒体与疾病。
3、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呈环状)线粒体中存在DNA(mtDNA)、RNA、DNA聚合酶、RNA聚合酶、t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进行DNA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的全套装备,说明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体系。
虽然线粒体也能合成蛋白质,但是合成能力有限。
线粒体1000多种蛋白质中,自身合成的仅十余种。
线粒体的核糖体蛋白、氨酰tRNA 合成酶、许多结构蛋白,都是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定向转运到线粒体的,因此称线粒体为半自主细胞器。
第八章细胞核与细胞遗传(重点章节)1、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组成)。
2×2]。
H1不参与构成八聚体。
3螺旋化程度低用碱性染料着色时着色浅而均匀。
一般位于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周围,之转录不活跃或者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4、“圣诞树假说”(第四段及P121图8-10)5、核仁在核糖体合成与组装中的作用图解(P123图8-12)6、简述染色质、染色体、基因三者的关系。
组蛋白基因(DNA) 染色质染色体(间期Cell) (分裂期Cell)7、人染色体核型(P126):男(46,XY),女(46,XX)X染色体在A组,Y染色体在G组。
8、G显带技术:G带最常用,便于识别。
1q32:1号染色体长臂3区2带。
(p:短臂)9、真核Cell基因的结构及表达的结果(内含子部分切割)(P129图8-19)10DNA复制与转录发生位置图(P134图8-27包含PCR、分子杂交、重组)11DNA和端粒蛋白组成作用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保证染色体DNA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1213真核生物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交替构成,即其编码顺序是不连续的,故称之(splite gene)。
14、细胞分裂中期为何不见核仁?第九章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1:主要指细胞质骨架,是真核细胞内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三种蛋白纤维构成的复杂网架体系。
广义的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细胞外基质。
2、微管的组成:13根微管蛋白原纤维构成的具有一定刚性的、直而中空的圆管状结构。
3、微管的类型:(1)单管:分散或成束存在细胞质中,如纺锤丝。
(2)二联管:分布于细胞表面的鞭毛、纤毛中。
(3)三联管:构成中性粒以及鞭毛、纤毛基体。
4、微管蛋白:分为α和β两种,连接在一起形成异二聚体。
5、抑制微管的装配:秋水仙素、长春碱、紫杉酚。
6、破坏微丝的结构:细胞松弛素、鬼笔环肽。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1、细胞连接方式: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2:又细胞骨架纤维蛋白介导,分为粘着连接和桥粒连接。
-整合蛋白将细胞固着与基底膜上。
锚定连接方式。
3、主要的通讯连接为缝隙连接,细胞之间通过连接子连在一起。
第十一章细胞的增殖1为止所经历的真个过程。
2、间期细胞(主要是G1期细胞)的发生的及变化特点(P171,自己看)3、减数分裂前期I的特点:联会、交叉互换。
(P177)第十二章细胞的分化1面产生特定性差异的过程。
2、按和细胞分化的关系,基因可分为:(1)奢侈基因(决定分化细胞特殊性状的基因)。
3现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是由于有关奢侈金银按一定顺序相继活化的结果,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一定顺序相继活化表达的现象。
4根据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成体干细胞(ASC)。
ESC的用途:(1)动物克隆。
(2)动物转基因。
(3)组织工程。
第十三章细胞的衰老、凋亡及保护12、细胞凋亡的特征:(1)细胞体积缩小,连接消失,与周围的细胞脱离.(2)细胞质密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消失,通透性改变,释放细胞色素C到胞浆,核质浓缩,核膜核仁破碎,DNA降解。
(3)形成凋亡小体并迅速被周围的吞噬细胞吞噬。
第二本书能也一致的蛋白质。
结构、及其代谢规律。
RNA链互补的单链DNA,以其RNA为模板,在适当引物的存在下,由RNA 与DNA进行一定条件下合成的,就是cDNA。
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谱: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序列图谱。
mRNA多为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mRNA多为单顺反子mRNA。
顺反子与基因的区别:基因按功能不同可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
第七章基因表达调控1特异生理功能的产物。
2是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单位,以操纵基因和受操纵基因调控的一组结构基因组成。
3、乳糖操纵子(P116):大肠杆菌中控制β半乳糖苷酶诱导合成的操纵子。
4、启动子:(P123)DNA分子上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区域,在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促进这一过程的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5、增强子: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DNA调控元件。
位置不定,结合转录因子后,可增强基因表达。
6第八章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1物和速度、细胞生长、分化甚至衰老死亡速度等得改变,这种针对环境信号所发生的细胞应答过程称之。
2、细胞通讯的方式:(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2)细胞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3)化学信号通讯。
细胞内受体3、受体(P135) 离子通道受体细胞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单次跨膜受体3、cAMP与蛋白激酶A介导的信号转导(P144图8-21填图)第十五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①点突变②基因扩增③基因重排④插入突变⑤DNA去甲基化2、抑癌基因(1)Rb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
(2)P53基因:最早市场化、研究最多的基因。
3、South印记杂交法查DNA。
4、Northem印记杂交法查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