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绪论 (2)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1.1地理环境 (2)1.2自然资源 (2)1.3社会与经济 (3)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3.1 城市发展目标 (5)3.2 城市发展策略 (6)3.3 城市发展规模 (6)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第6章总结 (11)参考文献 (12)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绪论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1.1地理环境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
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
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
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
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
地下热水资源:全市有地热田3处,面积大,总量高,可采量多,并有一定的潜力区。
地下热水除热能资源可以利用外,对发展矿泉疗养、养殖和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此外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太阳能,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是一个资源宝库。
1.3社会与经济政府部门重点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内外贸易繁荣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然而大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工业结构调整尚需努力,地方财政尚需努力,城镇下岗再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深入了解大同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仍需尽快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一、1954年版总体规划(1954-1972)城市性质:大同市是煤炭、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的工业城市,是京包、同蒲线上的重要城市城市发展方向:旧城及城外周边规划特点:1、先生产后生活、偏重工业建设的总体思路;2、规划层次与内容明显欠缺,似为建设计划;3、典型的“摊大饼”式的空间结构;4、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二、1984年版总体规划(1984-2000)城市性质:大同市是雁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以煤炭电力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是华北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的工业为重型结构,在发展主导工业的同时,注重轻工业的发展。
城市发展方向:向旧城以外的南部、西南部发展,御河以东地区为城市发展预留用地,避开老城独立发展新区。
规划特点:1、提出了绿化系统及文瀛湖风景游览区生态目标;2、划定了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森林保护区等长远发展保障目标;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不够明确,原则不够清晰,控制不够严格;4、放弃了古城整体性、真实性的保护理念,由整体性保护降为了片区和点状保护,由此行成了对古城整体风貌大面积建设性破坏的开端;5、未能将御东区域纳入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范围。
三、2006年版总体规划(2006-2020)城市性质:大同市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能源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以御河以东地区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
规划特点:1、城市空间布局中明确提出建设御东新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2、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设御河生态公园、文瀛湖公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更为明确。
3、对城市发展目标预期明显不足,对区域地位下降面临边缘化威胁认识不够,产业结构依然单一,经济发展缺少动力,城乡一元化结构不够明确,空间结构主城单一集中,城市特色缺乏张力。
4、在主城区内散点布置建设的各类大型工业,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不利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四、2011年总体规划修改(2011-2020)城市性质: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京津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
城市发展方向:向东(御东)、向西南(口泉)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
规划特点:1、城市定位中强调了产业、文化、生态并举,明确了发展旅游城市的目标。
2、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为:主副双城,协调发展;重组交通,优化联系;整山治水,修复环境;文化复兴,再现辉煌。
3、城市交通体系中对轨道交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4、明确了城市产业以园区集聚发展为方向,但产业多元化预期不足,开发区工业用地的布置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城乡统筹发展。
主城区逐步形成由城区、御东区、口泉区等组成的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
城市规模合理化。
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万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7平方公里以内。
具体规模要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铁路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系统。
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
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落实。
要进一步做好云冈石窟保护区范围内的治理整顿工作。
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要重视大同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3.1 城市发展目标历史文化价值复兴的示范。
进一步挖掘大同文化名城的文物资源与文化内涵价值,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为主的文化价值复兴发展格局。
中部城市崛起的支点。
整合自身和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构筑联系京津冀城镇群地区和国家煤炭—能源基地的交通大通道,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使大同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
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全面加强民生事业和居住社区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步,建立起城矿一体化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2 城市发展策略首先,应构筑面向北方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资源输出型运输格局,转变为经济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汇聚运输格局。
逐步向综合型的科技城市或文化创新城市转变。
其次,要加强与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和产业联系。
一是要向东全面融入京津冀城镇群,加强与北京的文化与旅游联系;同时加强与天津、唐山等的工业经济与商贸物流联系,并加强矿产原料等物资集运联系。
二是要提升面向于中西部地区的节点服务功能,在煤炭-能源服务与资源管理功能方面加强与晋中、陕北等地区的联系;同时注重与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的经贸物流联系。
3.3城市发展规模人口方面。
近中期,大同中心城区的就业岗位主要以消化“两区改造”的安置人口为主。
远期随着大同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物流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将对周边地区人口产生较强吸引力。
目前大同市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将近160万。
预计2020年可达170万,2030年200万。
在城市用地方面。
未来大同中心城市的用地增长主要采取“协调新区建设与老城、矿区更新的关系,走存量挖潜与外延扩张并重”的模式。
考虑到未来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动力主要来自新产业区的建设、城市对内对外交通设施和路网的建设,新功能区的拓展,老城与口泉居住区改造(沉陷区、棚户区改造为主)以及新居住区建设等方面;此外老城和矿区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地和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大力调整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4.1.1 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和扩张,顺应产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和多元化的推进,不仅对城市空间资源在数量上的需求扩大,对空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城市空间绩效或者说单位空间资源的综合产出需要提高。
通过优化和调整,形成符合新产业结构的空间结构,是提升城市空间绩效的重要手段。
4.1.2 通过差异化政策推动城区、口泉、御东的功能提升利用城市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的契机,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空间政策,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实现各种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空间绩效,形成功能有序、协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决定空间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
4.1.3 通过控制战略性空间资源来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于大同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在产业转型和多元化过程中,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城市仍然是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合理布局,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同时减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
同时,为了建设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应在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识别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空间资源,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因此,在城市扩展的主要阵地即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识别战略性空间资源,合理安排新中心、新产业区、对外交通枢纽地区等重要职能,并预先构筑完善的生态网络,为新区空间结构的形成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