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阶段性作业2

大学语文阶段性作业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5章——第8章
一、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d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2、《谏逐客书》的总论点是:B
A.纳客是正确的 B.逐客是错误的
C.纳客有利于秦国 D.逐客有害于秦国
3、《谏逐客书》李斯以秦国历史上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用客卿使秦国强大的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的论证方法是:B
A.、演绎法 B.归纳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
4、下列各句中的“过”与例句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A.行过夷门,见侯生 B.愿枉车骑过之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D.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引:拉;赞:赞扬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数:多次;故:故意
C.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勉:努力;从:随从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闻:听说;资:蓄积
6、《枕中记》属于()。

A. 讽世小说
B. 爱情小说
C. 历史小说
D. 传奇故事
7、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是: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序论、本论、结论
C、论点、论据、论证 D.准确、鲜明、生动
8、通过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为:
A.对比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三、
四、填空题
1、《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河”的古义是,今义是。

2、《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爱人”的古义是,今义是。

3、蒲松龄,字,一字,号,人,著名小说家,著有。

4、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以长篇小说为开端的一批连续小说,即、、。

5、黯然销魂者,。

6、《过秦论》的创作意图是。

三、翻译题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疆国请服,弱国入朝。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四、简答题
1、《断魂枪》一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试具体说明《过秦论》的论证方法。

3、《婴宁》中是怎么描写婴宁“笑”的音容状态的?
4、简析《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
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1)
(2)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B 3、B 4、B 5、D 6、D 7、C 8、C
二、填空题
1、黄河、水道的通称
2、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3、留仙、剑臣、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聊斋志异》
4、《有产业的人》,《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5、唯别而已矣。

6、警戒当世之君臣记取秦朝覆亡的历史教训。

三、翻译题
1、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

2、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

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
3、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4、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5、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6、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四、简答题。

1、(1)“复调”式的叙述。

如果《断魂枪》仅仅写沙子龙这一条情节线索,这篇小说最终难免成为一曲为中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悼亡的挽歌。

但《断魂枪》里还出现了一位孙长者,孙老者也许只是作为沙子龙的一个陪衬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孙长者的出现,却在《断魂枪》悲伤的氛围里增添了悲壮的情绪,使沙子龙的形象得到补充,受到诘问。

(2)烘托的对比的手法。

如:王三胜的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相对比;孙老者的各种锐进又与沙子龙的保守愚顽相映照。

在对同一个人物的描绘中,或用反差极强的对比,或用先扬后抑等手法去刻画其性格特点。

(3)通过人物的外形和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

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

场外叫了好。

2、(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述
四个方面的对比释本篇的精彩之处:秦本身先兴旺后败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展,气势也就磅礴,论说也就显得分量颇重了。

水到渠成地推出智识者地史观——“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归纳论证
归纳法(例证法),用事实说话,通过列举、分析若干实例或分论点,来归纳证明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本文通篇都是铺陈史实,几乎不用逻辑推理,结论也只有结尾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两句,但古今叫绝,皆赞其说理透辟有力,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所选例子典型性强,具有说服力。

秦以暴政灭亡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的,只要把史实摆足说透,无须逻辑推演,其因“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深层义理就和盘托出了。

这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典范文例。

3、《婴宁》最生动的地方,就是婴宁的笑:“笑容可掬”“含笑拈花而入”“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浓笑不顾”“微笑而止”“笑处嫣然”“一笑即解”┈┈笑是婴宁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无时无地地笑,无忧无虑地笑,当笑时笑,不当笑时也笑,可
见笑时她的自然本性。

鬼母说她“痴”“憨”“如婴儿”“没心肝”,实质上那是一颗丝毫未经世俗污染的单纯、真诚、质朴的天籁童心。

4、这首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

“表里俱澄澈”一句,既是概括题旨的警策之笔,也是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象表述。

词的上片侧重描绘物境。

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

下片侧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

五、论述题。

(1)最后四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主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用的都是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