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阶段性作业3

大学语文阶段性作业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3(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9章——第12章
一、选择题
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篇。

A.205B.305C.306D.408
2、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3、李隆基、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4、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5、《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6、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史怀泽的作品是()
A.《原始森林的边缘》
B.《文明的哲学》
C.《拯救与逍遥》
D.《非洲杂记》
7、张若虚现存的诗歌作品共有( )。

A.1篇B.2篇C.3篇D.4篇
8、《春江花月夜》重点描写的是()。

A.江B.花C.月D.夜
二、填空题
1、《诗经》分为_____ 、______ 、______、三部分。

2、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

3、白居易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和()。

4、在天愿为比翼鸟,()。

5、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又译施韦泽)神学家,,医生。

曾获1952年度。

主要作品有:、,等等。

6、“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张若虚的即其代表作。

7、称赞《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现代著名诗人是。

8、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三、翻译题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请翻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四、简答题
1、简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2、《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3、谈谈你对“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这句话的看法。

4、请简要介绍一下本文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试结合《长恨歌》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
来的。

2、《敬畏生命》一文中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应该
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3、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B 4、A 5、C 6、C 7、B 8、C
二、填空题:1、风、雅、颂
2、元稹
3、《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在地愿为连理枝
5、法国,哲学博士,诺贝尔和平奖。

《敬畏生命》、《原始森林的边缘》
6、《春江花月夜》
7、闻一多
8、吴中四士
三、翻译题
1、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

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

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

2、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

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

宫中钟鼓迟迟敲响。

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

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3、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4、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四、简答题
1、《诗经》的艺术手法有赋、比、兴。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对《诗经》所用赋、比、兴的次数频率,做过详细的统计,他说《诗经》中用“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朱熹也做过类似的统计,其结果也大同小异。

那么,赋、比、兴的含义是什么呢?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虽然古今学者对赋、比、兴的解释分歧颇多,但朱熹的说法,基本上反映了赋、比、兴的艺术本质。

从艺术实践中的具体作用来看,赋是铺陈叙事、描摹景物、状写情态、借以抒情议论的艺术手法,因而用途最为普遍。

比,就是打比喻,是一种渲染事物,突出特征,强化形象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抒情手段。

兴,是发端起兴之意。

诗人往往先见他物,忽然触动了早已潜伏于头脑中的某种思绪,感情波澜起伏,很自然地唱出自己的心声。

这样的诗往往具有渲染气氛,衬托意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它的章法句式和韵律方面。

《诗经》的多数篇章以四言句式为典型句式,以“二二”节拍为基本节奏。

但是为了抒情的需要,叙事的联贯,也常常突破四言格式,而运用一、二、三言等句式。

《诗经》的章法也颇具特色。

诗人喜欢运用民歌常用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使章节回环复沓,来强化诗歌的音乐美,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2、恨,就是遗憾,遗恨。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3、“敬畏生命”关乎到对人的自身灵魂的健全和完善。

4、(1)以月为中心,月亮的意象几乎贯穿全篇。

(2)春、江、花、夜皆为陪衬。

五、论述题
1、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

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

另外,通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

第三,通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

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2、答:作者肯定人作为最高的生命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从而摆脱无知。

作者所提出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与上帝观念的统一。

作者提出要做到这些在于我们人类对“德性”的保护,对“德性”的培育在于必须避免作者提到的四种诱惑,最终成为清醒敏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这种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

“敬畏
生命”的概念是和所有生命的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

3、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

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