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废钢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1.日本钢铁行业发展回顾 (5)1.1经济发展下的城市化是钢铁需求的内因 (6)1.2市场化并购解决震荡期产能过剩问题 (7)2. 我国粗钢生产短流程占比将稳步提升 (9)2.1城市化稳步上升,预计国内粗钢总产量短期仍有增长空间 (9)2.2钢铁储蓄量加大,进口放开有望加大废钢供给 (11)2.2.1 需求快速增加,国内废钢供给紧平衡 (11)2.2.2 储蓄量增加,加工能力提升,进口放开,废钢供需有望边际宽松142.3废钢成本下降将有利于我国点流程占比提升 (17)3. 投资建议 (20)图表目录图1:1900-2019日本粗钢产量(万吨、%) (7)图2:1900-2019日本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7)图3:美国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9)图4:日本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9)图5:德国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10)图6:法国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10)图7:1950-2019中国城市化率与粗钢产量(万吨、%) (10)图8:废钢主要来源 (11)图9:废钢产业链 (11)图10:2018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类别回收量同比增长情况 (12)图11:2014-2018年废钢铁回收量(万吨) (12)图12:2010-2019我国废钢供应量(万吨) (13)图13:2010-2019我国废钢供应量增速 (13)图14:2010-2019我国废钢需求量(万吨) (13)图15:“长流程”和“短流程” (17)图16:2015/05-2020/11美国中国一号重废价格(美元/吨) (18)图17:长流程钢坯生产成本长期低于电弧炉钢坯成本(元/吨) (18)图18:2017年淘汰中频炉使得废钢需求下降,废钢价格下跌,电弧炉废钢冶炼相较于长流程一度具备成本优势(元/吨) (18)图19:历年美国电炉比与粗钢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19)图20:历年德国电炉比与粗钢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19)图21:历年日本电炉比与粗钢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19)图22:历年中国电炉比与粗钢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19)表1:1934-2012日本钢铁企业主要并购 (8)表2:2017-2018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类别回收利用情况 (11)表3:2017和2018 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类别回收价值表(单位:亿元) (12)表4:我国废钢需求量快速增加来自于钢铁企业废钢消耗增加 (14)表5: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情况预测 (15)表6:中国废钢资源产生量预测 (15)表7:废钢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6)表8:长短流程工艺成本对比 (17)表9:不同粗钢增长率下2025年短流程占比以及铁水需求测算 (20)1.日本钢铁行业发展回顾1.1经济发展下的城市化是钢铁需求的内因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日本钢铁行业产量的增加,其和日本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高度相关,1946-1973日本钢铁产能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其城市化率快速攀升的这一阶段。
作为钢铁技术和设备领先全球的钢铁强国,日本的钢铁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5初期发展: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晚,并且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铁矿石和煤炭大量依靠进口,其钢铁工业从1900年萌芽发展。
二战前期日本大量生产和储备战略物资,粗钢的产量阶段性达到高点765万吨/年,但由于二战战败,日本经济和工业受到重创,粗钢产量在1946年跌至56万吨。
2)1946-1973加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战后初期日本采取“倾斜生产方式”政策。
在这一阶段,日本确定了煤炭、钢铁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政府通过贷款优惠和补贴两大措施使得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快速发展,进而逐步带动整个工业已经整体经济恢复和增长。
从1956开始,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贸易治国”,一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影响但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实行保护,同时对于有较大生产潜力但是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产业继续实行扶植政策。
日本经济在1945-70年代初维持了高速增长,GDP 快速增长。
在此期间日本的城镇化率从1950年的53%快速攀升至1975年的76%,从而催生大量的地产和基建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提升同时拉动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进一步催生了钢材的需求。
与需求相匹配的,1950年至1970年,日本钢铁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先后推行了三次大规模生产设备投资计划,产能迅速增加,这使得日本国内的粗钢产量从1946年的56万吨增至1970年的9332万吨,复合增速24%。
1)第一次“合理计划”:1950年日本制定《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实施纲要》是第一个钢铁产业“合理化计划”,在1950-1955的五年中日本钢铁产业计划总投资达到1282亿日元,比上一个五年多8倍以上。
投资主要的重点是增加新设备和对已有的设备、工厂进行改造,从而增加生产能力。
这一时间段设备的更新主要依靠进口机械。
这一轮的“合理计划”使得日本的钢铁生产能力快速恢复至战前。
2)第二次“合理计划”:1956-1960日本实施第二个“合理计划”,总投资6253亿日元,是第一次“合理计划”的4.8倍。
其核心是建设氧气顶吹转炉和大高炉。
期间日本从奥地利引进氧气顶吹转炉新技术,新建了11座1000m³以上的大高炉。
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钢厂开始建设。
同时从美国引入先进的大型钢厂管理制度。
3)第三次“合理计划”:1961—1970年日本实施第三个“合理计划”,总投资32566亿日元。
重点在于建设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日本各大钢铁集团在这一时期争相建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形成了八个最先进的、年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
在这一阶段,日本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3)1974-1985见顶后震荡: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经历了贸易摩擦,日元升值、石油危机,国内通胀等一系列的事件冲击,GDP增速明显放缓。
受经济影响,日本钢产量和消费量从高点回落后进入平稳波动。
日本的产业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城市化进程放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汽车、造船和家用轻工产品的需求下降。
图1:1900-2019日本粗钢产量(万吨、%)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1.2市场化并购解决震荡期产能过剩问题日本钢铁企业并购经历了政府主导时期(1934年—1970年)和市场主导时期(1976年—2012年)。
政府主导时期(1934年—1970年):第一个时期内日本在二战前通过企业合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的钢铁产业。
1934年以官营八幡制铁所为中心,联合釜山制铁、三菱制钢、轮西制铁、九州制钢、富士制钢、东洋制钢六家民营的钢铁公司,成立日本制铁股份公司,公司为半民营半国有性质。
主要是为了保障战时的钢铁供应,解决民营钢厂经营不善的问题以及增强日本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时日本制铁股份公司几乎掌控了日本国内的钢铁市场,生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6%,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3%,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4%。
1950年日本制铁股份公司受《战后盟军消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的规定被拆分为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两家钢铁企业,其半民营半国有性质也转变为了两家民营企业。
1950年处于日本第一次“合理计划”,钢铁企业间的竞争逐步激烈,许多钢铁公司通过合并小型钢企,使得自身向联合钢企转型。
1953年,住友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了拥有高炉的九州小仓制钢公司。
1961 年前六大公司(八幡制铁、富士制铁、日本钢管、川崎制铁、神户制钢、住友金属)粗钢产量占全国68.3%。
1965年,神户制钢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合并了尼崎制铁公司。
由于此时国际钢铁公司之间的合并愈演愈烈,国际上大型钢铁集团的出现会威胁日本钢铁企业的国际地位。
1970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下,合并成新日本制铁有限公司,其规模再次掌控日本国内钢铁市场。
市场主导时期(1976年—2012年):这一时期的合并往往是由于钢铁企业的经营发生困难,从而寻找合适的标的进行合并以求协同效应。
这一时期的合并市场主导,而政府起到辅助作用。
新日铁成立后,日本拥有新日铁、川崎制铁、住友金属工业、日本钢管、日新制钢五大钢铁企业。
部分小型钢厂通过合并扩大规模求生存。
1976年,本特殊钢铁、大同制钢、特殊制钢三家企业合并而成的大同特殊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殊钢生产企业。
9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泡沫破裂,以及金融危机,使得日本国内需求大幅下滑,钢铁行业亏损严重。
不少钢厂在这一时期将旗下的小型钢厂进行合并,从而达到控制成本减少损失的目的。
2002年日本钢管公司与川崎钢铁合并成为JFE钢铁公司,从而在规模上足以抗衡新日铁。
2012年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合并成为新日铁住金公司,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
1950 日本财阀解体,日本制铁也被迫拆分为富士制铁、八幡制铁等公司1953 住友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了拥有高炉的九州小仓制钢公司1965 神户制钢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合并了尼崎制铁公司1970 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下,合并成新日本制铁有限公司市场主导并购时期1976 本特殊钢铁、大同制钢、特殊制钢三家企业合并而成的大同特殊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殊钢生产企业2002 日本钢管公司(NKK)与川崎钢铁公司的合并成JFE钢铁公司2012 原日新制钢公司与日本金属工业公司正式合并2012 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公司合并成新日铁住金公司资料来源:《日本钢铁企业并购分析》、申万宏源研究日本钢铁行业经历初步发展,加速发展以及见顶震荡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日本钢铁产业不断结构调整,其产业合理化和集中度都得到了优化。
在经历国内经济和城市化降速的过程中,日本钢企通过合并的方式不仅降低了钢企的生产成本,同时控制了产量输出,较好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
2. 我国粗钢生产短流程占比将稳步提升2.1城市化稳步上升,预计国内粗钢总产量短期仍有增长空间纵观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均在40、50年代至70年代有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战后经济复苏,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快速发展扩大钢铁需求,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重点发展行业。
另一方面,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崛起,从而进一步催生建筑、基础设施等对于钢材的需求。
同时,钢铁行业技术发展,氧气顶吹转炉与连铸等技术广泛应用使得钢铁生产能力得以加强。
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日本钢铁行业产量的增加,其和日本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高度相关,1946-1973年日本钢铁产能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其城市化率快速攀升的这一阶段。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30%-70%这一阶段一般是城镇化率的快速发展区间,对于钢材需求的拉动也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