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在吟经诵典中引导学生爱上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难点: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
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
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
”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
通过有层次地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有节奏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
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
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1.赏读诗中“画”(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
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b.查字典理解“除”。
(3)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的爆竹声。
(4)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1)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2)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人物)(表情)地说:“。
”(3)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①品味身体之暖②品味内心之暖(4)说一说,吟一吟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老年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5)升华理解再吟诵:简介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4)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
不仅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和谐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1)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2)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3)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4)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1)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3)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4)读一读:出示书中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5)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桃李满天下春光遍校园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
齐读。
(6)对一对:①请学生关注以上春联,再联系旧知发现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等特点。
②根据春联的特点,对一对。
一声爆竹除旧,万户桃符。
一声爆竹,万户桃符迎新春。
(7)齐读诗句。
3.总结归纳(1)说一说: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2)结一结:放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还温故了春联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为后面理解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深刻寓意埋下伏笔。
】(二)品读诗中“情”1.引一引:引导孩子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互相聊聊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他49岁那年发生的事,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你来想一想,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4.懂心声:再默读全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总)5.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我们感受到了宰相胸怀的远大,再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字字皆是景,声声总关情。
”古人写诗多有隐喻,吐露其独特的情怀。
尝试带领学生通过关注背景倾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歌的情怀,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拓展延伸,吟经诵典1.引一引: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
(师引读)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宋】毛滂《元日》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明】叶顒《己酉新正》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清】孔尚任《甲午元旦》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2.结一结: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换桃符。
3.吟诵全诗,再会深意:王安石相信。
4.轻唱诗歌。
【设计意图: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并且通过总结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在浅唱低吟中爱上我国的经典文化。
】七、板书设计:25.元旦爆竹一岁除新桃旧符附《元旦》预习单班级: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认读生字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练习用硬笔书写《元旦》,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我会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遍;我能够做到:正确流利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比如:元旦爆竹屠苏曈曈日旧符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3、思考每句诗歌的意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写下来。
三、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的心情 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可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背古诗入课题我们曾背诵过许多诗如描写春天《村居》,描写秋天《枫桥夜泊》,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雪景的诗,看看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雪景。
出示雪景图,学生读题,结合看图,读懂“江雪”就是江上雪景。
(二)读诗初步感悟诗意1.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教生字新词:在古诗中有几个生字(屏幕出示),跟老师读一读。
注意“孤”是“子”字旁。
看,这就是蓑衣,读(蓑衣),因为蓑衣使用席草编成的,所以蓑是“草字头”。
这就是斗笠,读(斗笠),因为斗笠是用竹子编的,所以是草字头。
蓑衣和斗笠是古代人遮雨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雨衣、雨帽。
再跟老师读一读。
那蓑笠翁又是什么意思呢?3.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读准读通。
4.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
教师提示:读古诗节奏也很重要。
教师再次范读,提示节奏。
指名读(3~4人),小组读,齐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说诗景,悟诗意,学诗句。
1. 古人说过:诗中有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请你细细地读读诗,再根据诗讨论讨论,如果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上都有些什么?(教师相机出示字词解释,径是小路,绝:绝迹,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人踪:人的踪影)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你做到了吗?2. 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用迁移法读懂“千山”、“万径”。
请同学们回忆《夜宿山寺》中“百尺”的“百”表示什么意思?这儿的“千”、“万”与“百”的意思一样都是指“许多”、“很多”。
2) 请同学们观察图,在图上找“鸟”与“人”的踪影。
为什么没有?(引出绝和灭)。
3)如果没有这一绝一灭,会是什么景象呢?指名读:千山鸟飞,万径人踪。
齐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景象真是()。
4)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绝一灭就成了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读。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题目是《江雪》,这两句诗没有提到一个雪,其实写到了雪,为什么?读读诗句,从诗句中找找依据。
雪:是什么样的雪?这样大的雪,可以用上什么词语来形容?雪是清冷、高洁的,谁来读,读出清冷、高洁.齐读6)、诗人之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大雪封山的景色,雪下得很(),四周的气温也非常(),真是清冷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