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2、课程类别:必修课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二、课程目标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
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三、“开窗”实验四、出声思考五、计算机模拟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内部原因:2.外部因素: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二、关于加工方式第二章知觉(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三、知觉加工(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四、模式识别(一)模板说(二)原型说(三)特征说“鬼城”模型(四)优势效应1.词优势效应2.客体优势效应第三章注意(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从信息加工角度了解注意的作用过程,掌握注意的模型来理解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一、过滤器模型二、衰减模型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一、反应选择模型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一、双作业操作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一、两种加工过程二、特征整合理论第四章记忆结构(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关于加工过程的模型及其特点,对记忆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二记忆存在的证据临床和动物实验自由回忆实验第二节感觉记忆一、图像记忆(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经典实验(二)记忆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时间短。
二、声象记忆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一、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二、模型的扩展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第四节加工水平说这个学说是由Craik和Lockhart最早提出的。
一、加工水平二、关于复述三、加工一致性四、关于加工序列第五章短时记忆(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提取及遗忘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一、有限容量:7±2(一)组块(二)知识经验与组块(三)分组分组是指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第二节短时记忆信息编码一、感觉代码(一)听觉代码与AVL单元(二)视觉代码(三)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二、语义代码第三节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一、实验范式(一)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二)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二、Sternberg模型的批评三、直通模型四、双重模型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第四节短时记忆中的遗忘一、遗忘进程二、消退与干扰第六章长时记忆(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重点掌握语义记忆的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类型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第二节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一、层次网络模型(一)模型的结构(二)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三)对模型的批评1.熟悉效应2.典型性效应3.否定判断二、激活扩散模型(一)模型的结构(二)语义交叉模型此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三)模型的验证和评价第三节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一、集理论模型(一)模型内容(二)语义交叉模型此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三)模型的验证和评价二、特征比较模型(一)两类语义特征(二)语义空间(三)两阶段加工过程三、关于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第四节 HAM ELINOR 一、HAM 模型(一)命题与联想(二)4阶段操作过程二、ELINOR 模型(一)信息模型(二)命题表征第七章表象(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关视觉表象的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一、表象与知觉得机能等价(一)定位实验(二)敏锐度实验(三)McCollough 效应实验(四)选择性干扰实验二、表象与表征(一)关于表象的争论(二)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第一节心理旋转一、心理旋转概述Shepard 的实验研究。
二、字符旋转实验(一)R字符实验结果(二)心理旋转的验证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第二节心理扫描心理扫描的实验主要涉及:一、距离效应二、大小效应三、表象的计算理论第一节表象的功能一、表象对知觉得促进作用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第八章概念(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形成一、假设考验说(一)基本观点:(二)人工概念形成实验:材料及过程。
(三)策略应用(四)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1.学习的方式2.记忆的作用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一)空白实验法(二)假设库大小(三)策略类型第二节概念结构一、特征表说(一)基本观点(二)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阿区分(三)规则学习的研究二、原型说(一)基本观点(二)原型的实质及编码(三)原型与转换第九章问题解决(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计算机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一)归纳结构问题(二)转换问题二、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操作序列3.认知操作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一)问题行为图(二)树形图二、问题解决的阶段(一)问题表征(二)选择算子(三)评价当前状态三、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第三节问题解决的策略一、算法和启发法二、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一)手段-目的分析(二)逆向工作(三)计划第四节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型一、《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二、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第十章推理(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推理的过程及其形式。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三段论推理一、气氛效应理论二、换位理论三、心理模型理论第二节线性三段论一、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二、语言模型三、语言-表象混合模型第三节命题检验一、证真和证伪二、选择作用困难的理论解释第四节概率推理一、形式化模型二、启发式策略第十一章言语(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言语的结构、言语的理解和产生。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的结构一、生成转换语法(一)短语结构语法(二)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三)转换语法(四)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第二节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和言语的理解一、言语的理解(一)系列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二)言语理解的策略(三)言语理解中的信息整合(四)推理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二、言语的产生第三节双语一、双语及其类型二、共同存储说三、单独存储说四、有关两种存储说的矛盾结果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五、课程考核考试或考查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王甦、汪安圣编《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参考书:乐国安著《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彭聃龄等著《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Aderson,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Worth Publisher. Parkin,A.J. Essential Cogn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